莫泊桑的文学创作(第7/7页)
在《皮埃尔与让》中,莫泊桑显示出专注心理描写的兴趣,他摒弃了对任何其他趣味性成分的追求而认真严肃地致力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状态与活动规律。皮埃尔是小说的中心,他的思想情感不断起伏变化,而他自己又不断地进行自我分析,人物的这种自我分析,正是作者所进行的心理描写的一种方式。在小说里,人物的内心活动占有绝大的比重,不仅故事是随着人物的心理活动而展开的,而且作为故事背景的历史事实也是通过人物的观察、窥测、思考、分析而逐渐显露出来的,而人物内心种种思绪的滋生、发展、起伏、变化,又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往往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琐碎的生活细节、无关紧要的某个形象就足以成为一种心绪、一段心理活动的诱因或契机,如使皮埃尔开始对母亲产生怀疑的,是药剂师波兰老头和他聊天时所讲的一句话;使他在码头上摆脱了自己烦恼的情绪的,则是他所看到的一艘土耳其船。人物的内心活动与外在的日常现实生活这样水乳交融,互为因果,形成了一种心理的辩证法,这是小说中心理描写之所以真实自然的所在。
《皮埃尔与让》作为心理小说的意义在于,它展示了各种不同的心理描写。这里,既有皮埃尔连绵不断、起伏变化的心绪,也有让明白了真相后在如何对待遗产问题上思想斗争的反复与他思考中不同的层次变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莫泊桑在小说里实际上已经把潜意识的描写带进了文学,如皮埃尔得知弟弟获得了遗产后莫名其妙的烦恼,两兄弟在母亲与罗泽米丽太太面前不自觉的较量,皮埃尔对母亲那种不近人情的怨恨,等等,都带有某种潜意识的性质。而且,莫泊桑还在对潜意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表现出了人物之间的某种难以察觉、难以言传的非理性的感应关系与直觉的交流,如第五章中,皮埃尔与母亲两次关于马雷夏尔的肖像的谈话以及皮埃尔在客厅里来回走动时“都遇着他母亲的眼光”的情景,这些心理描写显然突破了十九世纪上半期文学中的既定方式,有助于细致地揭示内心深处微妙的活动,开现代心理分析文学的先声。至于小说中写到不止一个人物从遗传学常识对于马雷夏尔与让的相貌是否相像都有所考虑,写到了皮埃尔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当作一个“生理学的问题”来思考,显然又带有自然主义的痕迹。
柳鸣九
◎恩格斯:1887年2月2日给劳·拉法格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