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丹凤翔 第十六章 萋萋满别情(第2/4页)

皇后恨恨地想。

想着洪熙帝刚才醒的时候,告诉她要急召皇太子回京师时,她心里更是难受。

只怕这一次,皇上真的是躲不过病劫了。

“你们都先退下吧,皇上这一时半会儿的也不会醒过来。如有需要,本宫会让人传你们来侍疾的。”

听了皇后的话,太子妃几个就施礼告退。

孙清扬去而复返。

“母后,玄武大人已经将父皇病危之事,密报传往南京,想来,太子殿下即日就能够赶回来了。”

皇后略松了一口气,“虽然已经按皇上的意思,派御马监的人去南京召回太子了,但他们走的是明路,京城不比其他,哪怕再小心谨慎,皇上病重的消息,只怕也遮掩不住,太子远在南京,而汉王、赵王却在山东,离京师更近,咱们不得不防,幸好瞻儿走前,留了玄武、朱雀给你,但愿他们能够平安赶回来。”

孙清扬上前,轻轻地帮皇后按捏肩背,松弛紧张,“母后,太子殿下曾说,若有大变,先得顾着京中的防戍事宜,母后可要早做打算啊。”

皇后点了点头:“这一点,你父皇也料到了,方才,本宫已经照他说的,召了英国公他们几个可信的进来,把五府军务以及京中调兵事宜一应交付,两两辖制,以防生变。英国公张辅、杨士奇为主,杨荣、杨溥为副,金幼孜、夏元吉佐理,加强京师防戍,在京的藩王诸子,都派了神策卫、羽林卫严加保护。一应内外政务,悉由六部汇总,内阁票拟,本宫亲自审阅盖印方可处理。对外只称皇上有恙,暂罢早朝。”

“母后宽心,英国公他们都是股肱之臣,定能够保得京师如常。”

皇后眉头紧蹙:“虽说罢了早朝,但总会有那觊觎之辈过来打探消息,若是皇上一直昏迷不醒,只怕消息早早就会报了出去,太子回来都来不及。唉!若是皇上能偶尔醒过来,说上几句,也能震住那些个不省心的。只是他偶有清醒,却时间不定,本宫只能勉力周旋。”

孙清扬思忖片刻,“母后,臣妾有个主意,您看看能否得用……”

听了孙清扬的主意,皇后不由倒吸一口冷气,“这主意,真胆大,不过,或许能行,你速速叫人唤她进宫。”

洪熙帝勤勉,自登基以来,虽然曾因宠幸郭贵妃,偶有早朝罢废之时,却从不曾连续数日不上朝,自端午露面之后,已经连续三日不曾早朝,虽说对外的言辞是身体抱恙,可朝中已然是议论纷纷。

“听说皇上这几日,连乾清宫的奴才们,都不曾见过,膳食总是递到门口,就让回避,会不会是……”

“嘘——这话可不敢乱讲。不过,也不是没可能,皇上身子骨一向不好,如今为国事操劳,难说会不会……要不,怎么近日京中防戍比先前增加了数倍,到了夜里街道上连个人影都没有。”

“不光是国事,还有宫里头……皇帝身体每况愈下,这个天,怕是要变……”说话的人露出一副你知我知、大家心知肚明的神情,干笑了几声,掩了后面未尽的话语。

“如今的情势和当年建文之时颇有些相似,皇太子年轻,外头有他的藩王叔父虎视眈眈……咱们,是不是也该早做打算?”

“这样的时候,当然要做个纯臣,不管是谁上位,都是朱家的天下,老实点吧,别站错了队。”

“是是,还是兄台高见,咱们就静观其变。”

……

知道内情的英国公等人听了朝臣们的私议,不动声色地交换了个眼神,却俱有一些忧色隐在其中:若是皇上一直昏迷,皇太子迟迟不归,这局面还能稳定到几时呢?首辅杨士奇轻咳一声:“诸位大人,休要私议圣躬,说不定,等咱们明儿个早朝,就见到皇上了。”

朝臣们虽然有些不以为然,但议论声却小了许多。

然而,外面无论怎么压制,小道消息还是满天乱飞,甚至有人传言天子已经驾崩,只是皇太子未归,所以秘不发丧而已。街头巷尾的百姓们甚至在官面严禁的时候,私底下也会悄悄议论什么时候会变天,在各府之间传递的消息里,都说这回皇上就像去年里永乐帝那回一样,是瞒着不报死讯。

到了第四天,已经有王公朝臣和留守在京的藩王世子,守在奉天门前伏阙叩问天子平安,嚷嚷着请求觐见洪熙帝。

皇后揉了揉眉头,对到乾清宫来回事的内侍说:“皇上今儿个精神略好些了,既如此,就让他们推举几个人出来,皇上还病着呢,要是一起都进来,乱糟糟的,岂不是扰了皇上?”

于是除开英国公张辅和首辅杨士奇,又挑了和汉王、赵王亲近的大臣,一个素来忠直的言官,一个宗亲,共计六人到乾清宫给皇上问安。

当众人以英国公为首,跟在内侍后头进了乾清宫后、皇上就寝的钦安殿,皇后已经在等候他们了。

隔着明黄的帐子,他们隐约可见皇后亲自把洪熙帝扶起,指挥着一个宫女在皇上腰后塞了两个软垫,皇上斜靠在大迎枕上,眼睛微闭。

待众人在外面叩拜之后,皇后代宣了一声平身,等众人站起来后,她微微笑道:“诸位大人,皇上如今风寒颇重,怕过了病气给诸位大人,你们就在外面坐下吧,有什么话,皇上听着也方便。”

内侍已经一早摆了些椅子在帐外,英国公几个谢恩之后,就坐下了。

看着靠在枕上的洪熙帝,杨士奇心想,不知是不是那些御医们妙手回春,皇上的病有些起色了?便轻声说道:“上天庇佑,臣等定将皇上并无大碍之事,告知天下,天下臣民必然会欢欣鼓舞。”

帐内的洪熙帝却道:“太医说朕这个病,不宜再操劳国是,今儿个宣诸位爱卿过来,便是为了此事,如前所议,杨卿拟诏,朝堂一应事宜由诸卿拟票,听凭皇后朱批处分,一切如常仪,且待太子归来,再定其他。众爱卿放心,朕无碍!”

听到皇上声音虽有些嘶哑,但精神尚佳,众人放下心来,纷纷找了话头,闲问了几句。

未几,皇后开口道:“皇上的病尚未痊愈,各位大人不宜多说,明儿个本宫会找时间,换一批大人过来觐见皇上,你们今儿个回去,就把皇上的情况告诉其他人,也好令朝野之中沸沸扬扬的流言歇止。”

就这样,从五月初八开始,每日都有朝臣到钦安殿觐见,出来的人都说,皇上虽然卧床不起,但听声音精神尚算矍铄,外头的流言就渐渐消了下去。

五月十一夜里,皇后却再次召了英国公、杨士奇等人进宫,亲听洪熙帝让他们拟了遗诏,对这几个他最信任的大臣安排自个的后事,说是若他大渐之时太子未归,务必一切如常仪,勿让外人得知实情,将来他们辅佐太子,就要像对待他一般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