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2/2页)
“马超不能放出去。”刘协道:“人说虎毒不食子,朕倒要看看马腾是否毒得过老虎。”又道:“你那同乡之中,除了如今在潼关守着的张绣,还有一位名将族人,如今据守华阴的北地太守段煨。这段煨没给你写信吗?”
段煨,字忠明,与从前剿灭作乱羌人颇有功绩的凉州三明之一段颎乃是同族。真实历史上,在献帝东归时,此人曾出营迎接,供给衣食。
贾诩微愣。
“怎么?他没给你写信?”刘协笑道:“难道是你们关系不睦?”
贾诩摇头道:“臣与忠明(段煨字)虽是同乡,却只是彼此知道姓名,并无往来。”
“这人倒还算坐得住。”刘协叹了口气,“当今天下,锐意进取之人太多,能稳住不动的人可太少了。”
“陛下要用此人?”
“长安大军一走,四下里都蠢蠢欲动。朕心中盘算过了,袁术有心无力,袁绍虽与南匈奴勾连,但南匈奴自中平五年内乱以来,至今未能平复,仓促难以起事。荆州刘表,河东张杨,这些都是相机行事之人,只要朝廷能稳住,他们便不会公然反叛。唯有西北羌人,内侵近百年,已成大祸,最可能趁势起兵。羌人一发,余者便会伺机而动。所以要迅速制服羌人,才能稳住局势。”刘协早已深思熟虑,此刻讲起来顺畅条理,仿佛对着写好的文章念出来一般。
贾诩听着,既惊讶又钦佩。
刘协并不觉得怎样,仍徐徐道:“羌人之乱,由来已久,当初降人内迁,安置于塞内,原是兴盛国家之事,然而官吏盘剥,民众轻降人,塞内羌人便起了民变。初时羌人没有兵器,也没有组织,况且暴起伤人,百姓多有愤懑,原是极容易平定的,谁知朝廷无能,竟使之绵延百年,终为今日大患。若非段颎击破西羌,又力灭东羌,恐怕当时朝廷就要割舍凉州,以三辅之地为边塞了。果真如此,朕竟不知是否还能西迁来长安。段颎破羌,距今不过三十载,威名尚存。朕意用段煨,也是借一借故人的声望。”
“陛下是要臣修书给忠明(段煨字)吗?”
“不,朕要请文和(贾诩字)亲自往华阴走一趟。”刘协沉沉道:“朕不但要用段煨,还要让羌人都知晓朕要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