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第4/5页)

刘协听得一乐,道:“其实单以刘琦、刘琮这对兄弟本人的能力来说,就放他们出去老老实实做个农户也没什么。但他俩虽然成事不足,但到底顶着个‘刘’姓,又是刘表的儿子,恐怕要给有心人打了主意,推出来作恶。到时候朕就不得不杀他们了。上苍有好生之德,如今关着他们,是救他们性命。等过几年,那些跳梁小丑少写了,再放他们出来吧。”

冯玉应了。

刘协又道:“那日蔡瑁回去之后,可有什么行动?”

“蔡瑁回府之后,倒是闭门不出。但是他府上,与张允等人府中,时有人员往来,定然是有传递消息的。只是如今不见动兵马,也不见调粮草,臣的人只日夜盯着。”

刘协眯眼道:“老蛇窝起来了——是察觉天冷了吗?”

冯玉轻声道:“大约是……他们还没摸清陛下的心意。”

毕竟,虽然刘协与心腹臣子明白,皇帝是要限制这些豪强大族势力的,但是限制到什么程度,都还不清楚。从前眼看着冀州,但冀州的大族也没有动。益州倒是迁走了本地的大族,但益州豪强大族还是太弱,不像荆州、冀州这么成气候。

所以在蔡瑁、张允等人看来,还在试探皇帝意图的阶段,他们担心益州的事情在荆州重演,因此先用了恐吓的手段。

如果这是一局棋,那么蔡瑁等人已经走了第一步,接下来要看皇帝如何出招了。

“朕的心意吗?”刘协笑了,露出白森森的牙齿,“他们会知道的。”

冯玉退下后,召来了行宫负责诸葛亮夫妻的宫人,详细问过两人的饮食起居与习惯性情,并叫他们下去加倍留意,日后按日报来。行宫是他安排的,除了服务于皇帝的宫人之外,其余人员那里,冯玉想要知道什么信息,还是容易的。

按照皇帝目前的规划,如果一切顺利,等到皇帝离开荆州后,此地的话事人就会变成他与诸葛亮。不管是朋友还是敌人,提前有所了解,总不会是坏事儿。

冯玉又望了一眼诸葛亮所居偏殿的方向,挥手示意宫人退下,自己满怀心事,缓步出了行宫。他想天下形势,想荆州情形,当然这几日想的最多的,还是皇帝。皇帝的态度,性情,偏好,喜怒……丝毫的变化,就会引起天下的震动,他无法不去想。

而诸葛亮与黄月英,丝毫不知道暗中已经有位冯大人对两人的起居坐卧上了心,再次度过难眠之夜后,顶着一模一样的黑眼圈,眼巴巴等着,看皇帝是否会第三次造访。

两人等啊等啊,等到夕阳昏黄,月上柳梢。

诸葛亮叹了一声,道:“怕是不会来了……”

黄月英安慰道:“陛下日理万机,未必今日来,兴许哪日有空了……”话音未落,就听脚步声纷杂,宫灯明亮,又是熟悉的先行宫人到了,只因为这日来得晚,亮起了宫灯。

诸葛亮与黄月英忙起身等候。

黄月英又仔细为丈夫整理了衣冠。

刘协一步踏入室内,目光扫过诸葛亮与黄月英脸上,与诸葛亮的目光一触即分,便知道今日时机已经成熟。

一个人准备好了,跟没准备其实是两种状态。

如果你也像刘协这样阅人无数,那么这两种状态是很容易分辨开来的。

前两次刘协来的时候,诸葛亮明显还是没有准备好的状态,他的目光迎来时有几分不甘不愿的意味,那种想要表现自己,展露自己才学的意图也没有对达到最高峰。

但是今日,刘协知道,时机成熟了。

这一日刘协独自前来,并不像前两次带来了黄月英制作的棋盘或是九连环,而是带了一样新的“玩意儿”。

刘协晃动手中的盒子,打开来,见里面十几枚木质的“棋子”,看样子像是棋子,只是背面都刻了字,仔细看时,那些字都是反着刻的。

刘协笑道:“此前只从夫人所制的器具中得到乐趣,朕今日是来偿报了。”于是给那“棋子”刻字的背面蘸取了墨汁,按在纸上,立时就是一个清晰明白的隶书“汉”字。

诸葛亮与黄月英不知皇帝用意,看着还未开口。

刘协又道:“作几首诗来。”那宫人是精于此道的,虽然并不懂文字中的意思,但是却认得每一个的样子,记住了它们的排列规律,当下将那盒子中的十几枚“棋子”都蘸了墨汁,回环往复,印在纸上,不多时就得了好几句定好的诗。

刘协笑问道:“此法若是用来印书,如何?”

诸葛亮与黄月英这才恍然大悟,此时书本可是太昂贵了,若不是豪强大族,哪里买得起书?毕竟一本书,且不论材料的消耗,只是抄书这一项——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本来就所费不少,而这样一个人去抄书,索要的费用更是高昂。普通民众哪里买得起书?更不用说其他的了。

黄月英叹道:“此法陛下如何想来?若是能广而用之,乃是天下求学之人幸事。”

刘协笑道:“朕也只是一点想法,如今还有许多做不到的地方。现下只能做一些小玩意儿,若要大量生产,朕命人尝试过,只是不得其法。后来遇见贤伉俪,想着以二位之贤能,或许能有解决之法。”

黄月英回过神来,道:“陛下高看妾身了……”她手指摩挲着这十几枚“棋子”却是爱不释手。

诸葛亮也忘怀了自己那些计较,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人从这小小的棋子说开去,上到国家政局,下到黎民苍生,正是无所不谈。

刘协看两人情况,就知道夫妻二人之中,黄月英是那个有些“精明”的,而诸葛亮则是有些“痴傻”的。两个人要做这样好的夫妻,非得是一个精明一个傻不可,若是两个精明人在一处,彼此计较利益,那不会和睦;若是两个人都傻,在这乱世中立不起一个家。

精明人有他的好处,也有他的坏处。而傻人有他的坏处,也有他的好处。

刘协手底下的精明人很多,傻人却很少。若为国家苍生,正合用诸葛亮这样的“傻”人。

又或者说,大智如愚?

这一夜,诸葛亮打开了话匣子,和盘托出自己的抱负与理想。

虽然在刘协听来,难免还是有些天真稚气,但其格局之大,已然与常人不同。

三人直说到窗纸透了微微的亮色。

刘协最后道:“孔明如此才学,可愿为朕分忧?”

诸葛亮正说到兴头上,忽然听闻此言,下意识要答应,忽然想起三日前自己的想法——当时他本是不愿为朝廷出力的,但因为妻子的劝说,这才憋了一口气要显了本事儿之后再拒绝。没想到皇帝第一日来不谈正事,第二日来还不谈正事儿,他这一口气儿就憋大了,没反应过来呢,就发挥过份了。此时再要拒绝,他自己竟然觉得不舍。可若不是不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