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两年(第5/5页)

——蒋哥,兰姐,是时候在村里建个小学了。你们别怕,我和我侄女儿会暂时担任授课老师的,蒋哥的文化程度也厉害,他也可以教,另外,春妮姐和晴娟姐也能教……先由我和我侄女儿来开个头吧!

……

一顿热闹的晚饭吃完,红豆大约明白过来,为什么这里的村民这么喜欢自家四姑了。

因为四姑是实打实的在建设这个村落!

从第二天起,蒋宏志和兰采珠开始筹备灵溪绿洲小学的开张。

村里有两个生产大队,13岁以下的孩子共有七十人。

桃桃提出了要求:要配两间教室,合适的桌椅,两块黑板、粉笔适量,铅笔、作业本若干,教材她来想办法。

教室倒还好解决。

——因为这两年土豆产量大了,蒋宏志年前让人多造了几间仓库出来。现在只要把仓库收拾得紧凑一点儿,可以匀出两间空仓库当课室。

条凳和桌子么,但凡是家里有娃的要来上学的,桌椅必须自带。

黑板?

蒋宏志让人拆了几个木箱,拼凑成黑板、再刷上黑色的油漆……干透了以后,这就是黑板了!

可是——

粉笔、铅笔和作业本,包括教材都需要花真金白银的钱!

前头村民们已经要集资买软膜扩大温棚规格了,现在哪还挤得出钱来?

愁得蒋宏志准备去把自家的口粮土豆卖了……

桃桃拦住他,不让他这么干。

她写了一封电报内容,让蒋宏志去城里,给程竹君发了一封电报。

大约过了五六天,一个过路的车队把桃桃要的东西全都捎了来。

有一至六年级的各科课本,每套五十份;有五百本作业本;厚厚的信纸一大摞;铅笔几百支;粉笔两大纸箱……

这些花用的全是桃桃的钱。

蒋宏志和兰采珠的心里很是过意不去。

桃桃跟他们约法三章:以后每一年生产队里的集体收入,必须要拿出百分之五的钱,花用教育上。

今年才刚起步,先花着她的钱,这没关系。从明年开始,灵溪绿洲得花他们自己的钱来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了。

蒋宏志与兰采珠十分感激桃桃。

一个月以后,灵溪绿洲小学开张了!

名誉校长:白桃桃。

校长:蒋宏志。

副校长:兰采珠。

代课老师:白红豆。

代课老师:白桃桃。

代课老师:周春妮。

代课老师:肖晴娟。

代课老师:蒋宏志。

代课老师:兰采珠。

除了桃桃,其他人全然没有教学经验。

没关系。

在开学三天之内,桃桃在讲台上给孩子们上课,其他的老师们坐在台下和孩子们一块儿听讲,学习经验……

桃桃的讲课风格特别活泼浅白。

本来大家都挺紧张、挺严肃的,看到……原来桃桃老师是这样授课的?再看看,好像孩子们也很喜欢、很容易接受?

大伙儿终于放下心来。

后来,红豆也大着胆子上台讲课……

蒋宏志也试过,孩子们很喜欢上他的数学课。

周春妮、肖晴娟之前在冬假课里给大人们上过文化基础课,也上过专业课……还是比较有经验的。

兰采珠文化水平不行,但在前几天的时候,桃桃联系了县城里的一个小学,让兰采珠去那儿跟着小学里的体育老师上了好几天的体育课。

兰采珠学了几套广播体操回来,又买了秒表、跳绳、皮尺回来,教孩子们赛跑、跳绳、立定跳远……

孩子们天性好动,当然是最最最喜欢上体育课的!

与此同时,桃桃的科研工作也没落下。

好在她条理清晰,掌握住科研日志。再加上村民们感激她为村里的付出,当她要去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村民们会回报她,帮她做温棚里的实操,还会按她的要求把一切数据登记好……

等到桃桃有了空,只要复核过实操数据,再将数据汇总了誊抄到日志上去。

当年五月,红豆要回松市参加高考。

桃桃拜托蒋宏志送红豆回乡,周春妮也头一回带着孩子们,跟着蒋宏志一块儿去了一趟他的老家。

当月,兰采珠主持第一季土豆丰收。同时扩建了四座大温棚,开始了大面积的蔬菜种植。

六月,蒋宏志一家又回到了绿洲。大型温棚的第一季蔬菜丰收,蒋宏志和桃桃和好几个单位签下了蔬菜供应合同。

七月,桃桃收到了家里拍来的电报,说红豆已被清大录取,九月入学。当月,生产队开始了第二季土豆的播种。

八月,蒋宏志、周春妮、肖晴娟与村里的其他几个人赴县城参加全国统一函授考试。大多数人全都一次通过了学科考试,这让大伙儿充满了信心!这带动了其他人,跃跃欲试的也想参加函授考试……

九月,又有几家单位和绿洲签订了蔬菜供应合同。

十月,桃桃带着孩子们,与科研队的师兄师姐们汇合。临行前她细细交代蒋宏志和兰采珠,冬假课不能耽误,温棚种植也不能停,她的科研项目要看顾……

第二年,也就是一九八一年,桃桃依旧一心扑在工作上。

灵溪绿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绿洲的面积已经扩大了一倍有余,村里的四座大型温棚扩大成为六座,基本可以供应方圆100公里内的所有单位与老百姓。

当然,这也是因为……

大西北地广人稀的原因。

现在灵溪绿洲已经不是极度赤贫村了。

虽然也还是穷,但村民们能吃饱肚子,还能在饮食上玩出点花样来了。再加上这些年一直在受教育,人的精神面貌很不错。还在蒋宏志和兰采珠的领导下,干出了不少先进事迹……

桃桃很乐意看到这一切。

不过,到了八一年的十月中旬,正当桃桃准备带着孩子们回京时……

她突然收到了一封加急电报。

电报上简洁地写着几个字:

——宋熙病危,速归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