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改革官制(第2/2页)
而中书令也断然不会辱没了段荣的身份。
五名侍中以去其一,只剩四人。
高澄留幕僚们继续在大堂商议,自己在高季式等人的护卫下,往府衙厢房向高欢手书一封,请他在晋阳为尚书右仆射、侍中李元忠空出相应的职位,调其北上。
这也是高氏晋阳-洛阳军政二元制的特殊体制,所带来的一项便利。
官员无论是调往晋阳,或是任职洛阳,都不会视作被驱离权力中央。
高澄相信高欢会做好相应的安排,偌大的相国府与中外府,安置一个李元忠并非难事。
况且李元忠在洛阳也待了五六年,是时候做出调动。
一封书信,四位侍中又去其一,只剩三人,即高澄、高隆之以及收到来自洛阳的调令后,即将南下的孙腾。
李元忠的去职不仅将减少一个侍中之位,也能将尚书右仆射一职空缺出来。
高澄打算拿这个职位与孙腾做一次置换,将他由侍中改任尚书右仆射,在尚书令高澄久居中书省的情况下,与左仆射高隆之一起,代为行使权力。
这一操作,也能让仅剩的三名侍中,再去一人,只剩高澄与他忠实的叔父,高隆之。
恢复了西晋设置门下省时的初衷,设侍中两人,共掌门下省。
而高隆之又有尚书左仆射一职,必须长居尚书省,安排各项事务的执行,必然无暇分身。
这样的情况,也意味着高澄只需任用一名心腹为黄门侍郎,就能彻底掌控门下省。
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集中书、尚书、门下三省权力于一身。
朝廷每颁布一项政令,必须经过这样一套流程:由高澄以中书监的身份,决策与批阅;再经他以侍中的身份,自己审核;最终下发至尚书省,由他以尚书令的身份,吩咐尚书左右仆射安排六部具体实施。
而黄门侍郎的人选,高澄也在长史崔昂与主薄温子昇之间犹豫。
高澄将书信吩咐亲随安排人送往晋阳,再回大堂。
屋里原本就官制改革讨论得热火朝天,见高澄回来,也纷纷停下声来。
官制改革当然不可能止于废除三公九卿制。
高澄坐回主位,突然对幕府长史崔昂道:
“怀远,你在我幕府奔波也有数年,也是时候出幕任职了,我意,由你担任黄门侍郎,你可愿意?”
崔昂闻言,喜不自胜,连忙应声领命。
高澄又对温子昇道:
“怀远出幕任职,长史便由鹏举接替,至于鹏举所留主薄一职……”
高澄环视一圈,最终将目光落在张师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