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送达(第3/4页)

“这肉可真带劲,还是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羊肉。”

“边关是不是羊肉很多?”

“我看刚赤的人都结实得很,是都这么有力气吗?”

即使是这些随口一问,薛见雷也都不露出一丝厌烦神色,而是认真回答。

顾璋惊呆了!

他觉得这会儿薛见雷,简直跟个五讲四美的乖书生一样。

在前来他们这儿敬酒的时候,对他爹娘更是跟好脾气的晚辈似的。

怎么不对他这么好声好气?

这分明有他一份功劳!

不过抓着空隙,顾璋也问到了更多细节。

比如运送粮食的队伍,主要是宁都府三家最大的镖局,还有好几家小镖局,然后是各个村子里的出的青壮年,都是家里壮劳力多,少一个不耽误农事的。

最后还有一批训练有素的衙役。

顾璋正打听着路上的情况,忽然不知道是谁开了个头,现场喝得有点开心的宁都百姓们,开始吹起牛来。

吹牛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人不吹自己,而是吹他!

有人举着羊腿,登高呼喝:“虽然是给边关送的粮食,但是我们可都是冲着小农神大人的面子!”

“对——要是你们敢欺负咱们宁都的小大人,那那那……肯定让你们好看!”这人喝得有点晕乎乎的。

顾璋囧然。

“粮食产量啊?”被问到的汉子站起来,腰杆挺得特别直,下巴都高扬,端着酒水碗举高:“我们的麦粒,有这么大!”

碗口大小的麦粒,这就是亩产4、5石的宁都吗!

没见过故而完全无法想象的刚赤府兵卒、百姓们,脑子里顿时浮现出碗口大小麦粒的场面,顿时倒抽一口凉气。

“嘶——”

在一众惊讶崇拜的目光下,喝点了小酒的人更飘了,扯着嗓子喊:“我们的麦田,金黄色的!田里的麦穗,比人还高!每亩收割后堆起来,跟金山一模一样!”

顾璋喝的茶水一口喷出来:“咳!咳咳!额咳咳!”

他怎么不知道!

他这个正主都不知道!

“难怪你们喊顾大人小农神!”

“哇——”

“怪不得一亩地能收那么多粮食,原来是这样。”

随着阵阵粗犷的惊呼,数不清的锃亮目光都扭头看向顾璋,仿佛他真是神祇一样!

顾璋:!!!

他有异能的时候,也不敢这么随口胡造!

顾璋试图解释:“别听这群酒鬼的,都喝醉了。”

“我没醉!”

“这点酒怎么会醉?我胡老汉一口唾沫一个钉,绝对不说胡话!”

刚赤百姓纷纷点头:“顾大人你就别谦虚了。”然后以一种“我们都懂”的眼神,笑得和煦地看顾璋。

顾璋噎住。

没救了!

等明天酒醒了之后,应该就澄清了吧?

这场招待感谢的酒宴,一直持续到很晚。

同时,田钱粮官带着兵,将所有的粮食,分为粗粮、细粮、陈粮……分别检查然后入库。

军队得了苦盼已久的粮食,大喜!

送粮食来的百姓们,吃好喝好,成就感和虚荣心同时被满足,不知道多舒坦!

可谓宾主尽欢。

等到第二天,顾璋本以为夸张的流言会因为酒醒而平息。

没曾想,那些人醒来之后,面对询问,还有一双双羡慕得发光的眼神,抹不开面子,腰杆子一挺,硬着头皮:“没错!”

至此,满城风雨,人人都说顾大人曾种出碗口大的麦粒,金山一样的麦穗。

顾璋:?

他恨吹牛!

***

顾璋头顶冒烟地跑了一趟军营,勒索了一批麦子过来:“我要处理一下,然后作为明年的良种。”

田丰都好奇地问:“是要处理成那种碗口大小的麦粒吗?”

顾璋指着一袋麦子,没好气地说道:“你看这像是碗口大小吗?亏你还是个读书人。”

田丰:“那么好的肯定要留在宁都作种,怎么会带来。”

顾璋拳头捏紧,给田丰啪啪两拳,造出一对乌黑熊猫眼。

“眼睛不要可以丢了,还有,把钱还我!”

他的钱,可不能便宜了这个见到什么都要薅干净的周扒皮!

顾璋拉了合适的粮食,先放在府城粮仓里存起来,打算等明年播种之前,小小地“处理”一下。

把粮食清点好之后,军中也飞快向朝廷,八百里加急送了战况、收到粮食的情况。

***

京城文武百官,此刻都还沉浸在前些日子收到宁都知府消息的余韵中。

简直震惊朝野!

竟然有人能得民心到如此地步?

宁都知府都做不到的事情,他们这么多人都为之焦头烂额的事情,被顾瑶光的爹娘做到了?

真的筹集到了粮草,要给边关送去?

据说是秋府君主事,一个女人,竟然如此厉害?

宁都知府是没有途径发八百里加急的信函的,尽管他用了最快的法子,等消息到京城的时候,送粮食的队伍早就火急火燎地出发,走出了好大一截了,明盛帝想派兵去护送,都不知道人在哪里!

明盛帝几乎是立刻朝各个府城下了令,保证一路畅通,又同时给边关发了信函,其中的时间差,简直让人心急如焚。

更别说秋娘和顾大根,加上一群百姓,根本没有给朝廷发消息的自觉,脑子里都是“我去救儿子!”“我去给小农神送粮食。”

主打一个:民间团队,风骚走位,皇帝是谁?

要是完全没消息吧,可能也还好,不会如此心急,可偏偏时不时会从各地官员,驻兵那儿传来一条消息!

“皇上,粮草到我们这儿啦,很多!我们已经安全护送粮草入了下个府城!”

这是报喜+暗搓搓表功的,粮草没在我的地方出事,我给好好地送出去了,接力棒交到下一府手上!

谁也不敢打粮草的主意,怕有个闪失,背上通敌叛国的锅,再加上秋娘和宁都百姓都护得紧,于是他们只知道“很多”,没有具体数量。

这可不急死人吗?

还有镖局里老手带着队伍抄近路,绕过了某个城池,直直冲着边关而去的。

那城池颤颤悠悠打报告:“没看到啊,我日日守在城门口,还派衙役沿着官路打探,真的没看到队伍的踪影。”

这官员吓得以为自己这儿出了岔子,然后又多思多忧,觉得会不会有人把责任扣在他头上?

折子写得那叫一个惶恐不安。

送入京城之后,简直把文武百官心都吓掉了。

……

这一封封折子入京,不但半点没平息担忧,让京中知道粮草情况,反而让所有人心都悬起来。

明盛帝更是气极,直接把折子摔了。都护送了,不知道一路护送到边关去吗?怎么还一副功德圆满的语气?

可后面再补发圣旨,人也追不上了,甚至粮草都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