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统治的表现:政策和工作(第9/10页)

当这些谈判正在进行的时候,受伤人的家属要求能够继续待在监狱里,原因是他们没有生活来源。一位住在村子里的大学生出钱为受伤人支付了医疗费用。当地法官最终宽恕了他们,告诫他们对村里人客气一些,并承诺如果他们离开该区域,案子就能了结。三个难民家庭此后不久回到了属于共区的家乡。这封信尖锐地总结道:“(难民)南下希望得到保护,但是相反他们被抛弃,被迫遭受苦楚……两党现在正在角力:一个党努力争取人民,而另一个却在抛弃人民。”[97]

东北的崩溃 国民党在东北的表现同样显示出其统治上的无能。共产党在日军投降后迅速扩张它在那里的地盘,批评家愿意承认国民党统治区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军事形势的产物。但是,从军事到教育的几乎每个领域,政府还是因为无能和不负责任受到批评。[98]

一些批评家倾向归咎于几个地区的首要官员。同时,人们也觉察到一两个人不可能对如此全局性的崩溃负责。除此以外唯一能做的,就是谴责整个政府表现——绝大多数自由派作家就是这么做的。他们在接收的时候就开始这样做了。而政府对日本人占领了14年之久的东北地区的接收较其他地区稍晚,这是由于苏联留在东北,而政府无法迅速地把军队运送到该地区。当地居民对苏联解放者的欢迎由于后者纪律的松弛而由热转冷,这个时候,人们就苏联人迟迟不离开中国而指责中央政府。在苏联人最终在1946年春离开后,政府的接收官员随后而至。像第二章提到的,他们在东北的表现与在前沦陷区其他各地无甚区别。

然而,根据大多数批评家的观点,局势的关键在于蒋介石对东北人不信任。于是中央政府采取了曾在云南施行过的办法,以维护对该地区严密的军事控制,目的是为了防止“老帅”张作霖家族控制的、半自治的旧有权力基础再度抬头。被派来接收该地区的军队中,十支里有九支是由来自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士兵组成的。政府没有采用日本占领前原来的划界方法,而是将原来的三个东北省份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委任外省人担任几乎所有的最高职位。[99]在当地,入驻的国民党官员与地主和其他曾勾结日本人的汉奸结盟。他们是区域内唯一能被倚重的、既不忠诚于共产党、也不效忠当时仍有声望的“少帅”张学良的阶层。

在云南,政府的努力至少获得了暂时性的成功。在东北,维护中央控制的策略显得很笨拙。在共产党积极反对下(它还联合起了复兴的地方主义势力),政府的上述策略破产。20世纪30年代,日本早早占领了该地区,而中央政府一开始对日本的侵占持默认态度,当地人的地方主义情感因此得到加强。这种情感在西安事变中被激化。日本投降后,对蒋介石政府的支持在一开始似乎是真诚的。但是随着当地人对政府接收工作和其官员行为的不满,地方主义很快再度抬头。像苏联人一样,“南方人”很快因为待得太久而不受欢迎。文官和武官的自大和贪婪,以及国民党军队松弛的纪律——这些人都是外地人——给当地人民一个印象:他们又作为被征服的民族被迫处于屈从地位。“沈阳只尊重财富和权力,”一位通讯记者写道,“还有就是军人特别有影响力。至于普通老百姓,他们一方面感到全天下都属于南方人,另一方面感到如今的生活还不如满洲国时代。”[100]

这种不满被愤怒地表达出来,其中措辞最严厉的一篇文章,就是上面引用过的对7月5日北平学生难民事件的评论,作者周鲸文:

政府也许不喜欢地方势力,但不能因此而轻视地方人民。二十年来的历史告诉我,南京政府从一开始就憎恨东北的地方势力,不惜用外国人来消灭它,毫不珍惜这块土地,并把这里的人民当作了敌人。今天依然如此,东北的力量已被南京政府破坏。爱国的张学良将军已被囚禁十一年,而今,这曾被南京政府牺牲给日本人的满洲主权,又被送给了苏联……

谈到政府任用外地的行政官员,一名作者指出他不同意这是“东北问题”的起因。“我的观点与当地的乡亲们不同,”他写道,“中国人毕竟是中国人。一个好人不管他来自哪里都是好人。”[101]不幸的是,这两点在政府那里都落了空。

东北问题的前世今生都与张学良这个人物有关。少帅是1936年12月在西安扣留蒋介石的关键人物,扣留蒋的原因是他不情愿抗日。蒋屈从了少帅和他的军队提出的要求,但是在事变后不久马上将他软禁。1947年初,张学良被送到台湾,处于更严密的禁闭之下。而当初人们普遍认为他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释放。[102]张的继续被禁闭,在东北激起了广泛的愤恨。这在政治上不能说没有一定意义。1948年3月,一份报道声称中央政府领袖在战后东北有两件事情出现重大失策。首先,他们对以下事实视而不见:张学良和他的父亲张作霖在东北历史上占有特殊位置,并因此受到尊崇。第二,他们低估了共产党在该地区14年的地下运动所积累起来的实力。[103]

对于第一个失策,政府坚称它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国家统一,任何当地势力对某独立人物的效忠,不管这个人物是不是共产党,都不允许存在。批评家反驳,只有张学良才能动员东北人民反对共产党,中央政府肯定无法独立完成这个任务。政府军依旧纪律不佳,装备不良,无力对抗受地方势力支持正在迅速成长的共产党军队,既不被当地人民信任,也不信任他们。[104]

对于第二个失策,政府遭到批评是因为他完全信任了日本和傀儡“满洲国”政府的保证,即:他们已经歼灭了东北所有的共产党武装。这些武装在日本占领时期受到严酷的镇压。但是有几千人据说存活了下来,使他们的组织得以保全。他们因而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以下机会:有好几个月,苏联军队占领了东北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但农村兵力空虚。甚至在杜聿明将军和中国军队接管东北的时候,他们依然错误地以为当地共产党基地已被扫平。

除了这两个失策外,可能还能加上第三个:政府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因此政府没有采取一般的结交一方打击一方的战略,而是同时对付地方主义和共产主义,因此反让它们两者结了盟。东北碰巧成为共产党获胜策略中重要的一环。上面的例子再清楚没有地说明,政府刻意对大众要求置之不理,结果吃足了苦头。

这还只是国民党自由派批评家所描述的东北崩溃的其中一个要素。他们批评军事当局错误的排兵布阵和对只言片语的情报听风就是雨。他们批评军队在几个重要据点已经不再具备任何战略价值时,还要守卫它们,使得兵力变得分散并被共军包围。“国民党为什么不集中兵力,打一场反击战?为什么它不往东北派遣更多的军队?为什么不将大众武装起来形成一支真正的军队?”这些是1947年到1948年人们所提出的问题。杜聿明将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被批评为无能。不停有流言传出他和熊式辉——蒋介石负责监督行政管理的东北行辕主任——关系不睦,无法很好地共事。据说军事官员和文职官员间存有龃龉,无法合作,正是反映了这样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