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方乐拜师
刘明霞和张曦月正在客厅看着电视,就听到门口的敲门声,刘明霞起身过去开门,看到门口的来人,都有些愣住了。
“孙老,您怎么来了,快请进。”
门口的正是孙清平。
“吃完饭没事,溜达一下消消食。”
孙清平笑呵呵的进了屋,道:“我听说方乐又来西京市了?”
“臭小子,来了也不知道过去看看我老人家。”
“方乐正和老程还有星星在书房呢。”
刘明霞急忙给孙清平介绍张曦月:“这是方乐的对象,张曦月,是媳妇媳妇,人家都结婚了。”
“月月,这是孙老。”
“孙老好。”
张曦月急忙站起身和孙清平打招呼。
“方乐都结婚了?”
孙清平有点意外,笑着问:“什么时候的事?”
“九月份。”
张曦月低声回答。
“这也没多久。”
孙清平还下意识的在身上摸了摸:“你看我,都不知道,那小子上次也不说,第一次见面,我都没带礼物。”
“您老客气了。”
张曦月急忙道:“方乐在里面呢。”
孙清平的客气,还真让张曦月有点无法应对:“我帮您去喊。”
“我去吧。”刘明霞说着其实也没动,就朝着里面喊:“老程,方乐,孙老过来了。”
“孙老!”
程载明急忙和程云星还有方乐从书房出来。
“没事过来转转。”
孙清平笑着回了一句,又对方乐道:“来了也不知道去看看我?”
“这不是还没来得及嘛,原本打算明天去看您呢。”
方乐急忙赔笑。
这话方乐还真不是敷衍。
和孙清平几天交流,在人家家里吃,在人家家里住,孙清平把方乐引为知己,方乐对孙清平也是很敬佩。
昨天刚来,来的时候已经下午了,也没陪着张曦月好好逛,所以今天方乐陪着张曦月逛了一天,打算明天吃过早饭,买点东西去探望一下孙清平,这还没去呢,孙清平就找过来了。
“还算你小子有点良心。”
孙清平笑着道:“你个臭小子,倒是有福气,找了这么倩一个女娃子当媳妇,明天带着月月一块来。”
“好,一定。”
方乐点着头。
“孙老,坐吧,坐下说。”
程载明一边招呼,一边心中吃惊。
孙清平竟然特意过来找方乐?
这待遇,整个秦州省都找不出来几个吧,也就他父亲在的时候,孙清平有时候过来串个门,省-委大院孙清平都不怎么主动去。
“我就不坐了,过来转一转,消消食。”
孙清平笑了笑,也没打算留。
“孙老,那去书房吧。”
程载明笑着道:“刚才正在和方乐一块讨论患者的病情呢,您老来了,也帮忙指点一下。”
“讨论病情?”
孙清平笑道:“这个我可就感兴趣了。”
说着话,几个人又一块进了书房。
程载明先把王普民的情况说了一下,道:“昨天晚上原本打算让星星去找您的……”
说到这儿,程载明故意停顿了一下,没有继续说后来询问方乐的事情。
“王普民,我好像有点印象,是个不错的年轻人,没想出了这个事。”
孙清平道:“不过昨天晚上我还真不在家里,疗养院那边也出了点事,我昨晚在疗养院那边。”
听程载明说了王普民的病情,也觉的有点庆幸,按照程载明的说法,患者当时的情况应该是相当棘手了。
“寒湿秽浊之气侵袭,主要是寒气。”
孙清平道:“寒气淤积于内,阻塞经络,气血不畅,寒气凝结,又导致腹泻呕吐,四肢不稳,这种情况用药都难以直达病灶。”
说着孙清平又问:“后来怎么样了?”
“原本我打算让星星去找您的,正好昨晚方乐也在家里,我就顺便问了一下方乐。”
程载明道:“方乐的判断和您刚才说的一样,也认为是寒湿秽浊之气侵袭,寒气淤积于内,药物难以直达病灶,所以建议我艾灸关元。”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孙清平看了一眼方乐,笑着道:“那几天我和你交流,就发现你水平很高,却没想到在临床上见识也这么不俗。”
其实孙清平刚才也隐隐猜出可能是方乐,可真正等程载明说出来,孙清平还是有点吃惊。
见识归见识,理论归理论,临床归临床,情况是不一样的。
三国时期的马谡,街亭之前,也被诸葛亮引为知己,诸葛亮对马谡赞誉有加,经常也把马谡带在身边,而马谡也往往能在关键的时候给诸葛亮启发,可等到独自领兵的时候却失了街亭。
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例子并不少见。
孙清平自然是没有把方乐当成马谡,可方乐毕竟年轻,或许临床经验欠缺。
让孙清平没想到的是,方乐在临床上水平竟然也这么高,能让程载明都觉的棘手,这个病症的难度可想而知。
艾灸关元,听上去很简单,操作的时候也不难,稍微懂点针灸的医生都会。
可关键时候,能想到这个法子,明白为什么用这个法子,却要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
辩证准确,才能对症用药,对症施治。
而中医,最难的就是辩证。
辩证清楚,有时候法很简单,看上去极为复杂的病症,有时候一味药就能解决。
“只是恰逢其会。”
方乐谦虚的道。
“治病救人这种事可没有恰逢其会一说。”
孙清平却摇着头:“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真要一知半解,哪怕看过类似的病案,也不见得有魄力,毕竟治病救人不是儿戏,开不得玩笑,半点马虎都不能有。”
“孙老高见。”
方乐也不谦虚了,还禁不住给孙清平点了一个赞。
很多老资格,老专家,或者资深医生,往往面对新人的时候,心态都有些摆不正,往往新人水平高,厉害,最初冒头,解决一两位棘手的患者,处理一两个复杂的病症,不少老资格都会觉的是运气。
其实越是对自身水平没自信的老资格,才会觉的什么运气呀,巧合呀。
反而是孙清平、程载明这种,真正有水平的老资格医生专家不会轻易认为某个年轻人是运气。
一些小病症还好,牵扯到生死,危重病患者,有几个人有胆子去碰运气?
越是危重患者,医生越谨慎,一些专家们都互相推脱,真以为年轻人都是二杆子,二愣子,拿患者的生死或者拿自己一辈子的前途去赌未知。
“你个臭小子,倒是不谦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