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八章 跨越时空的再见(第2/3页)
在徐云穿越来的2019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詹姆斯·皮布尔斯,此人便是宇宙热大爆炸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预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根据目前的主流理论。
宇宙是130亿年前爆炸的火球,一开始,光和中子,电子质子组成的,体积很小,密度很小,温度很高。
由于温度太高,光子具有极高的能量,可以轻松击碎原子核,所以那个时候没有任何物质,只有一堆物质的组成部分和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
火球不断膨胀,密度和温度都在降低,当温度降低到100亿开尔文以后,光子能量下降到再也无法击碎原子核了。
中子,质子,电子开始结合形成物质。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氢元素和氦元素,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其他的元素是后来在恒星内部核聚变反应中产生的。
也是这个时候,光不再被束缚,才能在宇宙中自由穿行。
这个时间点是宇宙诞生后的……38万年。
这道远古的光经历了130亿年,被宇宙的膨胀拉长,形成了各个方向均匀传播的微波波段的光,最终达到地球。
这便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它的实质温度近于2.7K的黑体辐射,所以也习惯称为3K背景辐射。
该辐射的发现和观测是宇宙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之一,也是宇宙学理论的重要证据之一。
它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宇宙的演化历史、宇宙学模型的精细化测试和验证等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徐云穿越来的后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还成为了一门标准学科。
中文名便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学,英文则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studies,缩写为CMB,和某个口癖只差一个N字母。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价值正如徐云所说的那样,属于一个有下限的兜底项目。
后世相当多通讯方面的成果都源自CMB的研究,比如遥遥领先的CN117119540A技术,就运用了CMB的相关成果。
至于它的上限……那就很高了。
有可能改变天体物理教科书的厚度,有可能让热力学教授多几堂教学内容,也可能诞生几项诺贝尔物理学奖。
它的上限就像是一个刚刚出道潜力无限的球员,可能成长到梅罗级别,也可能是罗伊斯穆勒,具体只能看自己的努力和运气。
诚然。
虽然CMB无法探测宇宙形成38万年之前的事情,但问题是更早之前的事件已经由原初引力波项目负责了——原初引力波蕴含着暴胀时期……也就是宇宙诞生后10^-30秒的物理信息。
CMB研究的是宇宙中诞生的第一束光,这部分的意义同样非同寻常。
再举个例子。
好比你买了一套刚封顶开售的毛坯房,房子收房前打地基盖楼的工作就相当于宇宙的暴涨时期,这部分有收房报告有工地执行记录可以查询,而你作为房主,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装修这套房子,如何开始今后的生活——这部分就是CMB的范畴。
没有验收报告(不搞清原初引力波)肯定没人敢买这房子,不装修(不研究CMB)则无法进行后续的入住。
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彼此其实是不冲突的。
“通信技术?”
听到徐云说出的这个词,杨振宁忍不住疑惑的皱起了眉头:
“小徐,现在跨洋电话都已经能实现了,这项技术有那么重要吗?”
徐云笑了笑:
“当然,这项技术或许在几十年后,会成为国家的命门呢。”
也不知道是不是专业出入较大的原因。
当世理论物理位列前几的杨振宁,在对通讯技术的判断上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误差——这是原本历史中就存在的情况。
75年的时候他和罗伯特·卡恩……也就是TCP/IP协议的研发者聊过一次天,当时他便对通信技术表达了不太乐观的看法。
尽管当时已经出现了卫星通讯的概念,但他认为宇宙那么大,这【不是一块有必要争夺的资源领域,没人会去抢头顶上的星光】。
当然了。
杨振宁之所以做出这种判断,很大部分在于他在政治敏感性这块还是有点低——否则他也不会在71年的时候就回国访问了。
加之杨振宁亲身经历过海对面放回留学生的事情,当时哪怕是陆光达钱五师这样的顶尖学者,海对面也至多是软禁迫害,没有达到下死手的程度——你说这是海对面尚存良心也好,注重面子或者没把兔子们当对手也罢,总之在既定事实上确实没有那么极端。
这种心理落到比较原始的通信技术上,就让杨振宁产生了一种【这玩意儿没啥争夺价值】的误解。
不过后来的事实发展,证明了这位物理大佬在通讯这块确实产生了误判。
通信技术在2023年已然是一块兔子们和华夏竞争的主战场,海对面诸如星链的战略实施之下,头顶的卫星轨道都快拥挤的和七十年代魔都的老弄堂一样了。
好在杨振宁除此以外并没有添加什么有倾向的看法,否则这事儿在后世多半会成为黑粉攻讦他的武器之一。
同时考虑到这事儿很难通过言语去说服杨振宁,因此徐云并没有在这事情上费太多的口舌。
时间,自会证明一切。
随后徐云深吸一口气,再次看了眼墙上的时钟:
“好了,杨先生,通讯技术的价值与否,我相信您今后应该有机会亲身判断的。”
“所以咱们不如把话题还是拉回原处吧,不知您现在对于红岸基地的立项逻辑……还有什么疑问吗?”
杨振宁微微皱起了眉头。
令他皱眉的原因并不是徐云的这番话,而是他从徐云话里感受到的一股很微妙的情绪。
仿佛像是一位到商店里买烟的过路客,付钱的时候和老板相谈甚欢的聊了一会儿天,接着就要准备离开店铺继续上路了。
奇怪……自己怎么会有这种古怪的念头。
于是杨振宁连忙甩了甩脑袋,将这股莫名的想法抛到了脑后:
“小徐,我没问题了,不过这个项目的立项文件……”
“立项文件您就放心吧。”
徐云很是自信的笑了笑,解释道:
“这件事组织上的领导们都已经知道了,不出意外的话,您到首都和大领导聊天的时候他们就会提到这事儿。”
“至于项目资金和规划……红岸基地的建筑面积可能会比较大,我估摸着应该是今年年中动工,一年到一年半基本建设完毕的样子吧。”
“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在理论上得出的猜测,具体的执行时间还有效率都要要以现实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