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什么大户人家(第2/3页)

皮料生意不成,就作废。

皮料生意能成,最低都得按照这个标准来。

谢星珩听笑了。

他在现代看过很多案例,许多合作商认为眼前就是最好的情况,合同一下定死,签约十年起步,生怕别人反悔。结果前脚签约,后脚市场大变化,他们措手不及“亏本”了。

女官提出的最低待遇标准,则保证了待遇的上升空间。

到正式在本地招工时,能就待遇问题,再做一次详谈。

谢星珩当过“打工人”,两辈子的父亲都是白手起家,更知底层艰辛,不会在这件事上刁难。沟通顺利,当天签定。

他爽快,反让女官们心里狐疑。契据收了,没盖章,请林庚做中间人,代为保存,然后再抄录一份,回去研究研究。

读书人心眼子多,又会玩文字游戏,她们要谨慎些。

等着皮料进津口县期间,谢星珩跟着皮百户,在县里走走看看。

看看这里的风土人情,也看看群居分区,还有不同区域人的友好度。

若碰见人搭讪,他也会停下,跟人说话。

他来做生意的。

光明正大的做生意。

要收他们的果子。

夏季正是收果子的时候,一茬茬的收,一茬茬的熟。

碍于保存时间和路况,外地高价还买不到的水果,这里贱价都卖不出多少。

谢星珩说要收果子,沿路的百姓,都两眼放光,更有人当场就送他果子吃,满满一蓝子,都是鲜甜多汁的各类水果。

“你吃,你尝尝味儿,我家这果树追肥过的,别家都没有这么甜!”

紧挨着的邻居们,是同一宗族的人,都连声附和。

而隔着街道的人,不是同族,就连声拆台,要搅黄他们的生意,往自己这里招揽。

他们说:“什么追肥!你们往树上泼了粪,还好意思给人吃!”

粪肥也是肥,纯天然,无添加。

懂点农务的人都清楚,为了作物长得好,或多或少都会增肥。

可吃的人不能听啊。

尤其是正在吃的时候,谁愿意听见泼粪、吃粪的?

谢星珩被这声音闹得没有胃口了。

眼看着他放下果子,追肥的这家急了。

他们嚷嚷着吵了起来,开口都是国粹。

谢星珩还被他们围了起来。

他还没开始慌,就有人拉着他进屋了。

谢星珩:??

跟着他的护卫也傻眼了,忙追过来。

屋子的主人开一道缝,放了护卫们进来。

护卫四个,进屋用了一阵。谢星珩从缝隙里,看见外面打起了群架。

他愣愣拿着吃了一半的果子,脑子里回荡着一句话:真是民风淳朴啊。

没一会儿,又有人拿了两桶水进来,还拿了刀子。

当着他的面,给他洗果子,又帮他削皮,递给他的时候,表情都忐忑得很。

谢星珩回过神,被他们搞得心里酸酸的。

“别介啊,说起来你们不信,我也接触农务,家里有千亩农庄呢,追肥的事我能不懂吗?我比你们追肥的种类还多,而且区区粪肥算什么?我还弄了超级大的粪池!”

粪池用来泡皮料的。津口县的百姓又不知道,还当他是积肥,一个个都听呆了。

“超级大是多大?哪有那么多肥料?”

谢星珩说:“我那里还有养殖场,鸡鸭牛羊、猪兔驴马,都有。规模挺大的,牛羊猪各有两百多只,兔子还好,有一百多,驴子跟马很少,十匹左右,鸡鸭以千计算。”

仅动物,就能日产几百斤粪肥。

百姓们:“……”

什么大户人家。

他们家的粮食都没有几百斤!

谢星珩把果子们都放桌上的大海碗里:“水果很好,很甜,不涩口,水分足,比我在老家买的好吃。但说着这个,我吃不下去。这样子吧,你们先各给我十斤,我带回家,让我爹挑挑,看拿哪一种。”

十斤算什么?这生意实小。

有人问他家在哪,往返要多久。

谢星珩说:“我爹跟我一起来的津口县,我们就住县里,快的话,三天内就有结果了。对了,你们县里的糖铺在哪里?”

往返太耗时间,运费也不便宜,先当地买糖,试试果酱成功率,调整比例。也试试晒果干。

等着大量的糖运来津口县,最少得一个月的时间。

回丰州要时间,备货、送货也要时间。

这里的果酱厂还没建造起来,但赶上季节了,果子们又无法停止生长,在树上乖乖等着。紧赶着多做尝试,能救一批算一批。

这家人大气,想着年年要坏那么多,难得有个生人来收果子,他们给了双倍的量,但只收十斤的价。

谢星珩在本地行走,连听带看,对津口县土著有一定了解。

这个氏族的人实在老实得过分。

他忍不住问:“你们是哪一支的?我记下来,好来进货。”

为首的年轻人道:“我们姓黎,东边黎家的,现在的掌印女官黎文君是我们家的姑奶奶。”

谢星珩:“……”

家里有个掌印女官,还这样行事,是真的好老实。

他离开黎家,因拿了两担水果,护卫都挑着果子,也就不逛了。原路返回时,对街那些跟黎家打架的人,还在街口红着眼看着他。

谢星珩:“……”

咋,也找我打一架?

打架是不可能打架的。

民风再彪悍,也没人敢得罪“财神爷”。

他们这里以前有过抢劫的事,抢商人最多。他们说商人是“钱多软柿子”。

时日久了,来的商人越来越少了,就深受其害。现在不论和睦与否的氏族,对外来客都比较友好,尤其是愿意跟当地人做生意的商人,他们不能得罪。

但据谢星珩了解,暗地里搞鬼的人不少。人心不齐的地方,很难保持绝对默契。

街口这些人,顶着青紫的脸庞和臂膀,过来把谢星珩左右架着,也学着黎家的,把谢星珩架到了屋里。

他们也给谢星珩吃果子。

他们还憨憨的说:“都是好果子!”

谢星珩:“……”

给我吃好果子?听起来是放狠话啊。

谢星珩笑呵呵接了,还咬一口试了。

他吃过好东西,尝得出味儿。

这家人喊说黎家的泼粪,但他们家肯定也追肥了。

无人照看的野果,哪能长这么好?还这么甜。

他说:“你家也追肥了吧?别撒谎,我吃得出来。”

给他洗果子的汉子挠挠头:“说实话,县里追肥的就我们两家,别家的果子都不是这个味儿。”

所以他们两家的果子也相对贵一点。

往年商人都愿意提价,今年只愿意按照常价来收,还摆出爱卖不卖的姿态。如果不卖,果子只能烂在地里。

他们两家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