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德军突进(第5/6页)

总之,到了1941年的头几个月,希特勒的情绪已经非常焦躁。他能看出,美国人正在进行军备扩充,随时可能介入战争。希特勒感觉自己活不到老年,而且他常常提起,如果不是他,德国就不会获得今天这样的发展。国内的舆论正在等待他创造另一个奇迹。同时,民众还得继续忍耐当时的贫困状态,这对战况已经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心想:英国唯一现实的希望在于,还有苏联人在。而他则要去击败他们。

巴巴罗萨
1941年7月,利沃夫[125]民众欢迎纳粹德国军队的到来。

[73] 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法国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创建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年退位,次年兵败滑铁卢。

[74] 拿破仑建立了“华沙大公国”后,波兰人翻身,1812年,10万波兰军人随拿破仑入侵俄国。

[75] 在欧洲第三次反法同盟对法战争期间,法军与俄奥联军在奥斯特利茨(原捷克斯洛伐克中部城市斯拉夫科夫)地域进行了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史称“三皇会战”。

[76] 亚历山大·卡多根爵士(Sir Alexander Cadogan),又译“贾德干”,英国外交官。

[77] 今乌克兰首都。

[78] 波兰流亡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波兰被苏德占领后,成立的波兰政府,长驻伦敦。

[79] 位于法德、法意边境,造价昂贵,十分坚固,但德军从西侧迂回,使马奇诺防线失去了作用。后指看似坚固,实则毫无价值的东西。

[80] 即英国广播公司,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

[81] 乔治·奥威尔(George Owell,1903—1950),英国左翼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有传世作品《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

[82] 法国大革命(1789至1799),一场破除绝对君主制与封建制度的社会政治革命,确立自由、平等、博爱等新原则。

[83] 法国北部港口城市。

[84] 军队仪式中所用到的动物,不直接用于战争,比如山羊、犬、马等动物。

[85] 比利时首都。

[86] 一般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3国,有时也包括芬兰。

[87] 现为俄罗斯西北部港口城市。

[88] 即今天的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俄罗斯第2大城市,又称“北方首都”。

[89] 德国的大部分铁矿砂来自瑞典,平时经波罗的海运输,但在冬天,波罗的海会封冻,只能先经铁路运往挪威北部的不冻港——纳尔维克港,再经挪威海域运往德国。

[90] 一般指挪威、瑞典和丹麦,有时也包括芬兰和冰岛。

[91] 挪威首都和主要港口,位于挪威东南部。

[92] 利奥·埃默里(Leo Amery,1873—1955),英国保守党议员。

[93] 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 Cromwell,1599—1658),英格兰军事家,政治家。

[94] 马尔科姆·马格里奇(Malcolm Muggeridge,1903—1990),英国作家、记者。

[95] 爱德华·斯皮尔斯(Edward Spears,1886—1974),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充当英法两国的联络官。

[96] “一战”前,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所制定的作战方法,主张先集中兵力进攻法国,然后移师东线迎击沙皇俄国。

[97]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

[98]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1887—1973),纳粹德国国防军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

[99] 纳粹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部,负责管理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国防军海军总司令部、国防军空军总司令部等机构。最高统帅部统帅为阿道夫·希特勒和卡尔·邓尼兹。

[100] 位于比利时东南、卢森堡北部和法国东北部,是一片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区,多森林和沼泽,最高点是比利时境内的博特朗日山,海拔694米。

[101] 又译马斯河,法国北部河流,流经比利时,在荷兰注入北海。

[102] 指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这次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103] 安德烈·马奇诺(André Maginot,1877—1932),他认为《凡尔赛和约》没能为法国提供足够的安全,因而不断推动加强法国防御。

[104] 比利时中部河流。

[105] 1870—1940年统治法国的共和政府,1940年因纳粹德国入侵而垮台。

[106] 海因茨·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1888—1954),德国陆军将领,提倡使用坦克与机械化部队。

[107] 该机型能垂直向目标俯冲攻击,精确度比水平轰炸高。

[108] “二战”德军主力战斗机。

[109] 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1891—1944),纳粹德国军事指挥官。1940年2月任第七装甲师师长,为该师赢得“魔鬼之师”称号。1941年进军北非,扭转战局,被誉为“沙漠之狐”。1942年6月晋升为陆军元帅。

[110] 莫里斯·甘末林(Maurice Gamelin,1872—1958),1939年9月3日任法陆军总司令,兼英国远征军指挥。

[111] 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Gerd von Rundstedt,1875—1953),纳粹德国军事指挥官。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陆军元帅。

[112] 约翰·维里克(John Vereker,1886—1946),第6代戈特子爵,“二战”初期任英国远征军司令,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13] 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1940年夏,这里发生了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14] 史称维希法国,由贝当实行独裁统治,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解放法国后,维希政权垮台。

[115] 位于法国中南部。

[116] 亨利·菲利浦·贝当(Henri Philippe Pétain,1856—1951)法国陆军将领、政治家,“一战”时任法军总司令,1940年6月任法国总理,当月22日与德国签订停火协定。后来成为法国维希政府元首,实施独裁统治。

[117] 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法国军人,作家,政治家,“二战”中曾领导“自由法国”运动。

[118] 戴高乐在“二战”期间领导的反纳粹德国侵略的组织。

[119] 非洲北部国家,曾为法国殖民地。

[120] 休·道丁(Hugh Dowding,1882—1970),空军上将,曾指挥著名的不列颠空战。

[121] 比弗布鲁克(Beaverbrook,1879—1964),在“二战”中担任英国飞机生产大臣,极大地提高了飞机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