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7月25日至28日:秘密和谎言(第5/6页)
第一代沙皇名叫米哈伊尔(Czar Michael),1613年加冕,那年他只有16岁。他之所以获得皇冠,是因为当时的俄罗斯皇室没有了继承人。在经历了长达15年没有领袖的混乱之后,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家族十分渴望稳定。当然,这些家族之所以挑出米哈伊尔,也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人选。米哈伊尔的血统虽说不算纯皇族,却也算是非常接近皇族:他的姑妈阿纳斯塔西娅(Anastasia),即他父亲的姐姐,是伊凡雷帝(Ivan the Terrible)的第一任妻子,她是伊凡雷帝家系中最后一位沙皇的母亲。她死后,伊万变成杀人狂,因而许多人认为她的死是伊万变狂的原因之一。
此后一个世纪,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登基,罗曼诺夫王朝终于出现在欧洲的历史舞台上。彼得大帝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伟大的人:身高6.5英尺(约2米),身体异常强壮,浑身是劲,喜欢暴力,一个彻底改革俄国社会的改革家,一个无情的暴君。为了将俄国推入现代的西方世界,他下决心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往波罗的海边上的一片荒芜的沼泽地。在那里,他建立起一个由运河连接成的新城市,人们称之为北方的威尼斯。他给新城市取了一个比较有西方味的名字“圣彼得堡”。他想改变俄国的一切。当大臣们做事没有他要求的那么快时,他就用棍子抽打他们。他强迫俄国男人剪胡子,穿西服。他甚至羞辱一些顽固的墨守成规的人。他在俄国的政府和军队中推行现代化。他不仅征服了波罗的海边的出海口岸,还征服了黑海。他还启动向南挤压奥斯曼帝国的漫长进程,使奥斯曼帝国的势力退回其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到彼得大帝1725年逝世的时候,他已经把俄国转变为一个世界强国。
彼得大帝年轻时曾娶过一个俄国贵族女人,那女人单调乏味,他很快就厌烦了,送她进了女修道院。他换了一名叫玛塔(Marta)的拉脱维亚女孩做情人,玛塔信奉路德新教,是个地位卑微的孤儿。俄军占领了玛塔的家乡,她成了囚犯,俄军把她送给彼得大帝的一个密友,她被带回彼得堡,彼得大帝占有了她。玛塔为彼得大帝一共生育了12个孩子(活到成年的只有两人,而且均为女性),她是彼得大帝唯一信赖的人。再次施洗礼信奉东正教后,她有了一个新名字凯瑟琳。他俩正式结婚时,彼得大帝50岁,凯瑟琳28岁。她在1724年被封为皇后(彼得大帝是第一个自称皇帝的沙皇)。彼得大帝死后,她受封为皇后凯瑟琳一世。在历史上,她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非凡的。
凯瑟琳死后的故事变得模糊不清。罗曼诺夫家族没有了男性继承人(彼得大帝有一个男继承人,是彼得大帝第一个妻子生的儿子,被彼得大帝活活折磨至死)。皇冠一度传到一位德意志幼年王子名下,这位王子的母亲是彼得大帝和凯瑟琳的女儿。新沙皇彼得三世,是一个酒鬼,人很笨,也许还患有阳痿病。他狂热地崇拜俄国的敌人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彼得三世如此德行,难怪俄国贵族们蔑视他。历史上,他只有一个作用:在成为沙皇前,他娶了一位碰巧也叫凯瑟琳的德意志公主。凯瑟琳很快继承了皇位(在彼得三世加冕礼后仅一年,凯瑟琳伙同军队里的策划者害死了他)。彼得三世的德意志公主,就是后来的凯瑟琳大帝,罗曼诺夫王朝历史上第二位不朽的人物。
凯瑟琳大帝是一个身段纤小的女人,但是她的欲望和野心却能与彼得大帝比美。她比俄罗斯人更俄罗斯。俄国在她统治下的36年里剧烈扩张,并且在她的激励下继续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像彼得大帝一样,她与西方保持接触。常与她通信的有启蒙运动的巨人伏尔泰和狄德罗。她聘请来自美洲新大陆的约翰·保罗·琼斯(John Paul Jones)指挥俄国黑海舰队,这支舰队的目标就是打败土耳其人。就是从凯瑟琳大帝开始,俄国才认真地追求做巴尔干半岛上的基督徒的保护人。也是在她的领导下,俄国开始幻想将土耳其人从君士坦丁堡这座古老而神圣的东罗马帝国城市赶出去。
凯瑟琳大帝像彼得大帝及其他沙皇一样,是改革者和暴君的混合物。她一方面喜欢唯我独尊,另一方面又有极高的智慧和教养。在丈夫死前,她就有好几个情人。一个巨大的问题是:皇位继承人她的儿子保罗,是否真的是她与彼得三世所生。她在67岁死于中风病之前有一大堆年轻男情人,这些人大都只能是她闺禁内的玩物,精明的她从来不认真对待他们。
凯瑟琳大帝对自己的儿子保罗没有信心,实际上她蔑视他。不过,她认真教养保罗的几个儿子,特别是她的大孙子亚历山大。她仔细地指导他准备继承皇位。凯瑟琳大帝死后,儿子保罗继位。但是,保罗很快像他父亲彼得三世一样被人谋杀。按照凯瑟琳大帝的愿望,高大、漂亮、聪明的亚历山大一世(Alexander Ⅰ)继承了皇位。
从沙皇亚历山大开始,罗曼诺夫王朝浮现出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式:在统治初期他是一个有望实现远大抱负的改革家;渐渐地,身边出现的变革力量使他警觉起来;最后,他变成一个铁杆的反革命。他执政的头15年充满了极度的混乱,拿破仑在欧洲横冲直撞,最后占领并烧毁了莫斯科。他肩负起拯救俄国和罗曼诺夫王朝的责任。他具有超强耐心,用智慧战胜法国皇帝,最终取得了光辉的成功。在抗击拿破仑期间,他甚至假装考虑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拿破仑,而实际上把罗曼诺夫家族的公主献给一个暴发户是难以想象的。后来,拿破仑娶了一个奥地利新娘(有势力的哈布斯堡家族原来比亚历山大更顺从)。拿破仑战败被流放之后,亚历山大在恢复欧洲旧君主制度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比其他欧洲君主都要大。
亚历山大的死充满悬疑。1825年,正处于自己的权力巅峰的亚历山大,突然死于远离首都的一个小镇上。当他的棺材抵达莫斯科时,他的兄弟们拒绝打开棺材盖。有传言说他并没有死,他实际上是去完成自己的多年夙愿——到西伯利亚的修道院隐居,将自己的余生沉浸于宗教冥想中。这类传言从没有被确切证实过。不过,在20世纪末,人们打开他在彼得堡的墓穴,墓穴是空的。
亚历山大没有孩子,继承人是他的兄弟康斯坦丁,但是康斯坦丁拒绝接受皇位,所以皇位又被传给较年轻的尼古拉一世。这位新沙皇,没有一丁点儿改革的意愿,从一开始就是个反动派。他死的时候,俄国人说他把俄国冰冻了30年。
尼古拉一世的继承者是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 Ⅱ),他为人保守,但比较聪明,所以能理解变革的必要性。刚登基时,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改革者,就是他将羞辱俄国人的农奴制废除。然而,他逐渐地改变自己的路线,竟成为一个采取严厉措施镇压年轻改革者的暴君。在他的高压下,许多年轻改革者变成丢炸弹的激进分子。在他统治的晚期,有几次刺杀他的企图,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将俄国带入现代国家的努力。1881年,就在他批准建立一个没有制定法律权的议会后,一个年轻的波兰人丢了一颗炸弹把他炸得体无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