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第4/6页)
上午考四书,其中一道题目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顺从天道就能生存,违背天道就会毁灭。
下午考周易,又一道题目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此句话虽然流传甚广,但至今,乃至纪元上辈子时,也为这句话真正的含义争论不休。
比较通俗地讲,天的运行规律很好,君子应该效仿天道自强不息。
两道题似乎都在讲天道,往小了讲是在讲命运。
此题解法有许多。
可以从大方面讲天道的运转,因为天道不停转,人效仿天道似乎就能生存。
但顺天者存的上一句,又是说:“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为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
大概意思是,天下有道时,道德低的被道德高的去役使,笨的人被聪明人役使。
天下无道时,不讲道德聪慧与否,只讲李强的强弱。
但这两种情况,都符合天理。
这似乎解释了“天道”。
《周易》里的天行健的天道,又是另一回事。
它并不以人的品德高尚与否,决定大道小道。
只是告诉其他人,按天体一样运转不息,是君子应该做的。
都在讲天道,都在讲生存。
却又像完全两回事。
仔细看,又像一回事。
至于是不是一回事,那不太重要。
因为两个观点都没错,都有自己的道理。
那你就把自己道理写出来吧!
跟打辩论赛差不多。
正方反方都有话说,都有对错。
是对是错!辩论吧!
学生们上午还在为蓝方摇旗呐喊,下午就要为红方加油助威。
也是难为他们。
但说实话,如今学生的学问,还没到真情实感打辩论的环节。
他们就像打辩论赛的参赛队伍,对正反方的看法,或许不是自己心中所想,只是要表达所代表观点的想法。
只有学得更多,学得更深。
才能建立高阶的思想观,才会形成自己独有的观点。
就像人写试卷一样。
普通人从第一题开始做,这没错。
从最后一题开始做,也没错。
只有写卷子写多了的人,才能分析出来,自己到底喜欢哪种做法,到底哪种方法对自己最有利,是真正喜欢并热爱的。
热爱并支持一个观点,必然是要自己熟悉并了解的。
现在丙等堂的学生,不过初学五经,远远达不到熟悉二字,特有的观点更为形成。
所以这样的题目对他们来说虽然不好写,但等到以后建立自己的认知观时,更会知道夫子们每天都在出什么题目给他们。
而丙等堂的夫子博士们,正在这条路上,带他们越走越远,越走越深。
虽然学得不深,但并不耽误学生们在上午的问题,跟下午的问题里自己打架。
打到最后,对自己所写的内容也不甚自信。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差了很多。
纪元不同。
纪元只当试题来做。
什么样的问题,就有什么样的答案,不能一概而论。
九月底考完试,也就他还有心情再学一篇文章。
第二日公布的排名,纪元稳坐第一。
蔡丰岚边摇头边复习其他四经,自己赶紧考入乙等堂吧,考进去了就不跟这个考试怪物在一起读书了。
秋去冬来,十月的天气顿时寒冷起来。
安纪村那边的青储料也已经做好,纪元收到安叔公他们那边的口信,心里也放心了。
今年不用他多操心即可。
县学这边,课程要上到十一月二十才会放冬假。
如今天气渐冷,冬衣也要重新拿出来。
不拿也就罢了,纪元刚穿上,就发现去年还大一些的冬衣,今年已经小一寸。
看来今年没少长个。
不过这衣服还要拿到铺子里添些衣料,不然短半截既不保暖也不好看。
穷人家做衣服,自然不是衣服短了便换一身新的。
而是在袖子裤腿衣领乃至衣摆处缝一圈布料。
更精细的,自然是把衣服拆了,按照边线重新添补,重新封上。
纪元今年长得快,身板也宽了些,肯定要后者,不然肩膀处肯定很窄。
杂事处理完,纪元又去买了些骨头,冬日给房老夫子炖点骨汤喝。
房老夫子喝着汤,对纪元的字稍稍满意,一年的练习时间,他的字总算长进了些。
转眼,纪元都来县学一年了。
年底事情也多。
对普通学生来说,自然是着急十月底,还有十一月二十的大考,也叫岁考。
考好了,会有奖励。
考差了,冬假的课业会翻倍。
纪元虽然不用担心这个,却在观察蔡丰岚的另一个考试。
对蔡丰岚,常庆,蒋克,他们这些学了一遍五经,又学了几年四书的学生来讲。
除了十月月考,冬假前的岁考之外。
他们会在十一月二十五左右,进行升堂考核。
从丙等堂升入乙等堂的考核,纪元很想了解。
纪元有心结束丙等堂的课程,估计明年就要跟着一起考,自然要看看蔡丰岚他们是如何学的。
十月,十一月转瞬即过。
甲乙丙三个明伦堂的学生们齐齐叹口气。
岁考真的太难了!
甲乙不用说,题目让他们直挠头。
丙等堂的考试更让学生们抓耳挠腮。
四书的考题不用说,大家都快习惯了。
五经里面已经学了三科,现在三科混着考,更让人头大。
夫子们就算不是有意为难,还是让学生们绞尽脑汁思考,到底学了什么,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文章起笔,他们是真不会啊。
四书义题的文章也在进一步加深难度。
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夫子们就会浅显地讲解文章的要义。
如今的基础再不把握好,如今写文章。
岁考成绩出来得也快,夫子们从不会在这种事上拖泥带水。
“第一又是纪元!”
“八月之后,他就一直是第一啊。”
“明明年纪最小,却拿得第一最稳。”
“可怕,咱们县学,不会出个十二岁的秀才吧?”
最后一句话让大家沉默。
看样子肯定会啊。
“丙等堂明年学礼记,后年学春秋。”
“也就说,至少还有两年时间,等纪元十一的时候升入丙等堂,第二年十二岁就能去考秀才。”
好可怕的人。
十二岁的秀才,再加上他本人的勤勉聪慧,前途不可限量。
“不知道蔡丰岚怎么想。”
“蔡兄豁达,再说他正在愁升堂考核,估计也就难过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