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第5/6页)
有的考生动辄写上千字,还被官员说过经义大坏。
这些东西都是进士学究一点点教学,甚至还从他们会试的经验里拿出来做比。
如此宝贵的经验,确实很难得。
所以都想要更有经验的夫子,或许就是因此。
自读书以来,每次考试都有不同。
纪元看着眼前的几十篇文章,深吸口气。
读吧。
他这边看完,还要跟隔壁的蔡丰岚,白和尚,李锦交换。
秀才们潜心读书的时候。
想要考秀才的书生们进了考场。
依旧是四月初六进去,四月初八出来。
大海还去门口看了,府学果然不同,看着就更气派,把守的士兵也更多。
接下来便是等考试结果。
同时也在等《牲畜病集》的审核结果。
等纪元在府试放榜日出来时,这两件事情都传来好消息。
钱飞跟安小河都考上了!
他们全部榜上有名!
安大海的《牲畜病集》已经确定印刷,头一次印刷五百本。
五百本,在这种小众科目算很不错的了。
这次出来,估计最傻眼的就是安大海了。
他本以为自己就是陪着弟弟过来,顺便再来看看元哥儿。
但他的书竟然能被印出来。
这,这真的跟做梦一样!
别说他了,连正荣县的夫子们都啧啧称奇。
不过给牲畜治病也是功德一件,没人会反对。
只是印出来比较麻烦,安大海估计等不来印出,他就要跟着正荣县的人一起回乡了。
这点倒也不用担心,周家书坊并不会亏待安大海,提前给了银钱,还说印出之后第一时间送到他手里,让他看。
再说,这边还有纪元在,必然不会出差错。
他们似乎都因为纪元联系在一起,而且都是好事。
正荣县的人来得匆匆,走得也匆匆。
如同每年的童试一样,只是这次来的人不同。
钱飞跟安小河抱着纪元送的读书笔记,跟着大家一起道别。
蔡丰岚跟李锦也取了一些用不到的笔记给他们。
大家都是秀才了。
但又是不一样的秀才。
不过说起来,他们不日会再来一趟。
到时候会考乡试。
可钱飞跟安小河也知道,草草翻了大家的笔记,就明白他们肯定考不上的。
同为秀才,那也是天差地别。
他们还有的学。
今年能考上秀才已经很好了!
不过他们再来的时候,还会带上纪元他们的乡试所印试卷。
就是考试的时候,考生要自备试卷。
可这试卷不能是自己随便买的,上面必须有本地官府出具的证明,上面印了考生的籍贯,年甲,三代,本姓等等内容。
有了这试卷,方能考试。
这些不用担心,正荣县县学负责,还有什么可说的。
纪元朝他们挥手,看着马车远去,跟蔡丰岚他们回栖岩寺。
回了栖岩寺,纪元发现他床铺上有个荷包。
荷包打开,赫然是一百两银子,还带了大海的字迹。
言明这些银子是村里的青储料分成,知道他不会要,所以用这种方式给。
更说了,纪元不用担心赵夫子的身体,大家都会照顾的,他偷偷给的银子,大海给塞到纪元箱子里了,让他自己找找。
纪元哭笑不得,收拾好心情,继续读书。
他还能干什么。
只有继续读书呗!
放在三年前,感觉比登天还难,心里万分紧张的童试。
对现在的他们来说,已经再淡定不过。
每年的童试考生一茬茬的起来,稍微有些焦虑的秀才,都会对兴奋的新秀才们叹口气。
那是之前的他们。
那也是再也不能回去的他们。
如果想要再经历一次喜悦,只有中举,唯有中举。
纪元如此淡定的人,都觉察出身边气氛不同。
等到府学在开学,一堂学生彻底没了辅科的时间,左右训导以及进士学究明令禁止他们去学辅科。
一天的时间里,全都要用来读书跟做文章。
蔡丰岚他们所在的二堂也是如此。
听说四堂以后不限制,前三堂都不许学辅科。
殷博士私下还讲,若要禁止,一起禁止,如今只禁止前三,倒是让后七学生少不得难受。
所以殷博士基本都后七堂解答问题。
作为二甲十二名的进士,他的解答非常有用,在殷博士请求下,上面又拨了两个进士过来。
后七堂有三个进士学究,总算比之前强。
整个府学学生对殷博士心服口服。
不仅佩服他的学问,更佩服他的人品。
只是这样一来,各堂的月考都抓起来了。
什么?
不参加月考?
累积三次不参加,直接退学。
此话一出,府学求学氛围更浓。
殷博士可不是完全的老好人啊。
同在一堂的高老四在短暂休息期间,疯狂做数学题解压。
纪元则在画画解压。
等进士学究一来明伦堂,大家立刻收起东西,听学究讲课。
今日依旧是讲文章。
大概从天齐国初期开讲。
最开始的文章,大多都是文理通顺即可,后来慢慢发展,为了从这些文章里脱颖而出,一些学子开始想些其他办法。
那就是把文章写得艰深奇诡。
后来还把字数慢慢增多。
这种都被明令禁止。
但字数可以给个规范,文章写的很怪,要如何规范?太难了。
学究道:“故,每开科,礼部文移必有,‘正文体’这一条。”
意思就是,必须好好写,不能太偏,不能太过,极不正后者反以为正,都不行。
不要写那些博人眼球的东西,如果太过分的话,是可以获罪的。
除此之外,文字回避也是一大要点。
此为明文规定。
虽然之前学子们也知道一些,但如今算是更新条例,学究讲,他们努力做笔记。
主要回避皇上,亲王的名讳。
还有不得在试卷里透露家门,身份,被发现的话直接以舞弊处理。
皇上的御名大家都要牢牢记在心里,若遇到相同的字,那就少写一些笔画,以作规避。
剩下的文章典范,还要等今年的文书下来。
学究道:“全看圣旨之意,多会表明喜好。”
比如,是要求文章明白对答,务在典实,还是要求斟酌得宜,纯雅通顺。
还会要求一些文章,不准用太过偏门的典故。
不过今朝的要求,一般不喜浮夸,学子们大多都知晓。
几日课下来,学生们头昏脑涨,满脑子都是文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