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总体战的实施(第4/6页)

迅速决断和灵活机动能力是指挥者要具备的主要素质。机动能够弥补兵力不足的缺陷。在这点上,铁路过去对于作战所具有的意义今天依旧存在。

1914年,德军最高统帅部在西线以优势兵力战胜敌人的作战意图没能实现。

1914年11月当时机到来时,德军最高统帅部却没有抓住机会,没能构成新的作战重点(集中兵力消灭俄军)。要知道,1914年秋季,通过铁路将大部队由西线运到东线是完全可能的事。

1914年8月,我在坦嫩贝格会战中击溃敌人一个集团军。在同年9月,我在马祖里湖会战中歼灭敌军另一个集团军。随后,我调集部队火速赶往西里西亚,支援遭受重大损失的奥匈帝国军队,以便它可以继续向桑河和维斯瓦河前进,在行军途中,我又再度将敌军击溃。

此后,处于劣势的我军便在桑河和维斯瓦河畔以及华沙南部修筑工事,进行防御,准备最后向西里西亚边界撤退。

为了和从东普鲁士搭乘火车前来的第8集团军一部一起向早已撤退到该地的俄军左翼发动进攻,我再度利用铁路将部队运到格内森[8]、霍恩萨尔查[9]和托伦。

1757年11月5日,腓特烈大帝在梅泽堡附近进行了罗斯巴赫会战,接着又于12月5日在布雷斯劳进行了洛伊滕会战。

上述一切,说说容易,做起来却比较难。就像我发动进攻而敌人毫不抵抗,在这种情况下,获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我准备充分或者拥有明显的优势,将敌人击败也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更何况敌人如何行动,我们根本不清楚。如果我们想要在某个地方击溃敌人,那么在另外一个地方的弱点就只能暴露出来。而弱点一暴露,敌人就很有可能利用这些弱点,正如同我们利用敌人的弱点一样。

但是,如果遵循行动准则,处境会好一点。

在一处获得对敌人的决定性胜利,便能够阻止敌人在另一处利用我方暴露的弱点。施利芬将军在实施战略展开时,如果驻守萨尔布吕肯的德军较弱的左翼被占据优势的法军击败(1914年法军真的对此翼发动了进攻),那么就算德军在右翼取得了胜利,也不能对整个战争的结局发挥作用。

总体战的实施过程,通常是一次行动紧接一次行动,一场会战紧接一场会战,为了重新凝聚力量,这期间可能会有或长或短的间隙,运动战也可能再度变成阵地战,将战线延伸数百公里,让敌人既不能攻克,也不能实施包围作战,直到战争结束。但是,战争的结束常常不是因为一方打败敌国军队,而是因为敌国民众出现了分裂。

在行军和会战中,部队在体力上、精神上都要承受严峻的考验。失利让人垂头丧气,但是胜利也只能暂时让人欢欣鼓舞。伤亡人员一退出军队,就有后备人员填补进来。不过,由于新兵和老兵之间还没有真正地建立情谊,不管新兵的意志有多么坚强,二者依旧处在两个互不联系的世界里。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重的一点是:全军将士是否认识到为维护民族生存而战斗的意义,是否已将克服各种困难、保持坚强不屈的气概和能力都铭记于心。

从新兵和老兵的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士官和军官在他所管辖的范围内,是否配得上一队之长的职位,能说明部队是否以坚如磐石的战斗意志和自愿服从精神代替了机械的军纪。但是,最终能对军队发生重要影响的是民族的精神力量,但这主要取决于军民间交往的密切程度。

陆上、空中和海上行动一旦开始,军队对生活必需品、饲料和燃料的需求就会没有止境。这些物资可以从国内运往前线,也可以从占领区获取,这种情况会贯穿整场战争。

首次会战后,各种补充人员、弹药、装备,都会连续不断地从国内运往前线,而伤员和被损坏的军事装备则被运到后方:军队的后方交通线上将呈现出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如果作战区域在本国领土内,军队和后方、军队与人民的联系就会更加直接,就像驻守军港和机场的军队与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联系一样。

在下达动员令后不久,军队的后备部队一定要组建完成。其中有些是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士兵,大部分则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而刚服兵役的适龄青年。所以,需要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与此同时组建新的后备部队。

虽然步兵训练很不容易,但是跟其他军种相比,步兵训练还是最简单的。在战场上,步兵的损失虽然是最大的,但是它能够暂时得到相应的补充。所以,步兵兵力依旧能够维持下去。如果步兵像世界大战中的德军那样得不到补充,那么部队的战斗力便会锐减。

相对于步兵,其他军种的新兵训练却困难多了,其中尤为困难的是空军后备人员的训练,因为损失一架飞机,通常意味着损失整个机组人员。各种作战装备的准备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种难度不亚于人员方面的准备。

就像组建后备部队和开展各项工作一样,整个工业系统都要全心全意为军队服务,做好一切相关准备。首先,它要为军队提供数额巨大的武器弹药,如果和平时期储备很少,战时就会要得急。至于武器弹药的质量问题,则另当别论。其他武器装备的制造也是如此,比如机枪和火炮,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维修被运送到后方的破损的装备也难以在一夜间完成。对工业系统来说,最为难办的事情是,及时补充飞机及其发动机、坦克和军舰。

受伤的飞机大部分会坠毁,而制造新飞机和培训飞行员又非常困难;装甲车辆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而海军的军舰一旦沉没便难以适时补充,虽然小型军舰能够补充,而遭受重创的军舰的维修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我们要注意到,在激烈的战斗中,如果一艘军舰被击中会对整个舰队的战斗力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点不适用于陆军。一般而言,一两件武器装备的损失丝毫不会影响陆军的战斗力。战斗中,空军和海军要想维持战前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后方人员殚精竭虑,努力工作,也无法做到这点。上述这些情况不是像世界大战那样,在战争中弥补平时的缺额,而是要工业系统维持最高的生产水平。

动员令下达后,国内财政、经济和内政等方面的各项措施开始施行,其目的是,调整人民生活和经济进程,维护民族团结,防止“不满分子”进行破坏行动,与此同时,国内人民和军队的补给工作也按部就班地进行。

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我已在前面的章节里作了详细的论述。至于究竟哪些措施能够落实,哪些措施无法落实,就要依据一些基本情况而定,比如土地耕作和施肥的情况,比如国内和占领区内的原料储备情况,比如国内原料产地和重要工业设施的毁坏情况,比如劳动力的情况及他们的精神状态。但是,无论这些情况如何,每个国家都会遇到同一个难题: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给经济的计划组织以及人民和军队的供给所带来的难度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