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第2/6页)
下属们也个个有样学样,除了不许骚扰普通百姓以外,其他的官员富商随便抢。他们偶尔会被抓捕,祖逖就直接闯入官府中捞人,我行我素,甚是嚣张。
赚钱养兵的事嘛,怎么能叫偷呢。
这叫「用大户人家沾满血腥的钱,为家国社稷、天下苍生作出贡献」,对方应该好好感谢他才是!
祖逖将这个红包拆开来一看,顿时饶有兴致地挑起了眉毛。
这个刘裕的字也太过于鬼画符了吧,不过看起来倒是很潇洒豪迈,恰好投了他的胃口。
“后世之人一统中原……竟有这等奇事!”
祖逖看着刘裕一统天下的长安城图画,眸中隐约露出了一丝羡慕,他做梦都想打回那里去,但很快又被坚定所取代。
他知道后世终会驱除五胡,天下复归一统,他已经死而无憾了。
但他更想试一试今生,就在此刻,就在当下。
既然有人能成功北伐,以步克骑,他也是一代英杰天骄,为何他做不得?
祖逖继续把手伸进红包,从里面翻出了一本神奇的书籍,《大明世祖本纪》。
此书是刘穆之在观赛过程中,根据郑成功的一生传奇经历(也包括在崖山建立新宋帝国,横跨三洲的世界霸主经历)所写,印了许多份,主打的就是要在整个朝中进行传播,让所有官员都来进行一下延平化。
既然已经一统中原,等会修生养息几年,就要瞄准海外土地了。
必须趁早将这个雁过拔毛、寸草不生的精神树立起来,凡是我们的敌人都要狠狠地迎头痛击,什么土地、钱财、人民,绝对不能放过!
祖逖一开始还有点疑惑,不知道这位大明世祖是何许人也,他翻看了几下,顿时神色肃然,宛如被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天呐!
他从前还是太浅薄了!
去抢劫南塘的那些大户的钱充军资算什么,抢得再多,也只是一次性的买卖。
将这些世家的人通通抢走,命令他们奉自己为主,每年源源不断地上交收成,这才是可持续的生财之道啊!
还有那些匈奴人、鲜卑人、羯人,杀了太可惜了,这些都是搞城市建设的劳动力,必须赶快镇压他们,然后充分利用起来!
祖逖打定主意,立即调转船头,开往了南塘,在世家鬼哭狼嚎和百姓们欢欣鼓舞的声音中进了城,准备在北伐之前先收几个小弟。
就你了,琅琊王氏的阿黑,跟着本将军一起去北伐吧!
琅琊王氏,如今正是刚完成衣冠南渡,处于即将崛起、但还没有彻底崛起的一个状态。
如今的掌权人是大将军王敦,还有丞相王导,至于王羲之等人,那都是下一辈的事情了。
王敦虽然是大将军,但如今就连司马睿的东晋政权本身都没什么威严,何况是他,手里根本没什么兵可用。
他平生最怕祖逖了,一见祖逖就如同夹着尾巴的猫,灰溜溜准备跑路。
祖逖满口直呼「王阿黑(王敦小名)」,根本不管王敦愿不愿意,径直将人挟持上船,并着一大波南渡世家子,以及从他们家中搜刮出来的钱财,呼啦啦如同一阵小旋风,径直往江北去了。
王导:?你要把我哥哥带到哪里去?!
司马睿:?你要把朕的大将军带到哪里去?!
刚刚南渡安定下来的北方世家:?你要把我们家的人带到哪里去?!
众人大惊失色,眼看祖逖早已经驶入长江北岸,不见踪影了,又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家人处在危险之中,只得同心并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赶紧去支持祖逖北伐。
祖逖缺粮了,有人赶紧给他运;缺钱了,有人赶紧送上;缺兵了,到处是人慕名而来。
如此待遇,堪称上天!
胡羯政权的石勒在家中睡着大觉,做梦都没想到,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祖逖就已经兵临城下。
多年以后,晋朝的中兴名将、一代战神祖逖,卸甲归田,江上白发弄扁舟时,面对着滔滔不绝的中流江水,总会想起那个得到红包的午后。
他怀着虔诚的心情,翻开《大明世祖本纪》,第一章 赫然就写着:“遇事不要慌,先看看能不能捞一波再走。得到钱财,不如得到土地,得到土地,不如得到人,得到人,终究不如一网打尽。”
世界上怎么能有一个人,他说的每句话都如此千真万确,居然全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从此,祖逖的人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
……
余下的红包继续在诸天万朝进行漂流,前往那些平生壮志未酬的北伐者手中。
隆武二年。
郑芝龙降清,将南明防线全部放弃,拱手相让给了胡虏,清兵铁蹄南下,一路扫荡肆虐,焚烧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杀死了一群又一群的百姓。
隆武帝愤怒之下,决定殊死一搏,带着残余兵马进入汀洲,准备转战江西。
这里也是他历史上的陨身之地。
隆武朝廷的建立就是郑芝龙一手促成,他一降清,郑氏家族全都是海盗出身,根本没有什么家国是非观念,都纷纷跟着归降了。
少年郑成功这个时候已经和家族彻底决裂,连姓氏都改了,自然不算在这个行列中。
这些郑家人原本驻守在国境各处关隘,这时不再抵抗,放纵清军长驱直入,血洗汀洲城。
汀洲百姓见了一桩又一桩的鞑子屠城惨案,知道自己绝无可能存活下来。
当下,个个都红着眼冲上去,抄起了手边能取到的一切武器,菜刀、扁担、拖把,拿什么的都有,都在浴血奋战,想要保护隆武帝离开。
隆武帝心系百姓,从前执行了「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等一系列政策,保全了汀洲和福建上下的性命,现在,便是他们舍命回报自家陛下的时候了。
清兵大声喝问隆武帝在何方,有许多与他年纪相仿的百姓都站了出来,称自己便是,清兵见此场景恼怒不已,很快便将他们乱箭射杀。
南明许多一直追随隆武帝到此处的大臣,也都在抗争死战。
但清兵的炮火轰击,威力实在是太大了,根本不是这一群缺乏装备和训练、仅靠一腔血勇坚持的百姓大臣们能够匹敌的。
隆武帝一路厮杀,提剑杀了数十名清兵,终于力竭,陷入了重围无法逃脱。
鲜血模糊了他远望的视线,依稀有箭镞如雨,破空而来。
一切都结束了。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隆武帝深感庆幸。
还好,自己提前留了一手,将孩子送走了,郑成功这个时候应当还带兵驻扎在南澳岛一带,不至于跟他一样折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