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伟大的转折点:一九四二年斯大林格勒和阿拉曼 密谋分子恢复了活动(第8/11页)
(齐亚诺在日记中写道)他颇为紧张不安,问我们准备如何应付。说老实话,我冷不防被他的电话叫醒,困得没法给他一个十分满意的回答。
这位意大利外交大臣从德国大使馆打听到,使馆人员都「给这个意外的消息真的吓坏了」。
希特勒从东普鲁士开出的专车直到下午三点四十分才抵达慕尼黑。他接到的关于盟军在西北非洲登陆的最初报告是颇为乐观的。报告说,法军在各地奋勇顽抗,并在阿尔及尔和奥兰击退了试图登陆的敌军。在阿尔及利亚,亲德的达尔朗海军上将得到维希政权的批准,正在组织抵抗。希特勒作出的最初反应是很混乱的。他下令立即加强克里特的守军——克里特离开新的战场十分遥远——他解释说,采取这项措施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向非洲运送增援部队。他命令秘密警察把魏刚将军和季劳德将军带到维希那里监视起来。他要求冯·伦斯德元帅准备执行「安东计划」,但在他给予新的指示之前,不要越过在法国的分界线。他要求齐亚诺和现任维希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第二天来慕尼黑见他。
希特勒在这二十四小时之中,一直沉湎于这种想法:力求与法国结成联盟,使它参加对英美的战争,同时在眼前,尽力加强贝当政府反对盟军在北非登陆的决心。十一月八日星期日早晨,贝当与美国断绝了外交关系;这位高龄的法国元帅并对美国代办发表声明,表示法国部队将抵抗英美的入侵。贝当的这些行动,大概助长了希特勒的上述想法。最高统帅部在那个星期日的大事日记强调说,希特勒一心想达成「与法国的全面合作」。这天晚上,德国驻维希代表克鲁格·冯·尼达向贝当提出一项建议,要求德法结成紧密的联盟。
但是第二天,元首在向老党员作了讲话(他在这次讲话中宣称斯大林格勒「牢牢掌握在德国手中」)以后,又改变了主意。他告诉齐亚诺,他毫不幻想法国会有什么作战的愿望,他已决定「全面占领法国,登陆科西嘉岛,在突尼斯建立一个桥头堡」。这一决定在赖伐尔乘汽车于十一月十日抵达慕尼黑后就通知了他,虽然没有告诉他执行的时间。这个法国卖国贼连忙答应说服贝当接受元首的要求,但建议德国方面可先按计划行事,无需等待那位衰老昏债的老元帅的同意。这当然正中希特勒的下怀。齐亚诺在日记中对这个在战后以叛国罪被处决的维希总理有一段描写。
赖伐尔打着白领结,穿着法国农村中产阶级服装,在大厅中许许多多身着制服的人中间特别显眼。他极力用亲切的语调谈他这次旅行的情况,说他在车上睡得很久。但没有人理睬他这些话。希特勒对他保持了冷淡的有礼态度——
这个可怜虫想也没有想到德国人将把怎样的既成事实摆到他的面前。当赖伐尔在隔壁房间里抽着香烟和各式各样的人交谈时,德国方面正在发出占领法国的命令——关于即将采取的行动,一句话也没有对他讲。冯·里宾特洛甫告诉我,要到第二天早晨八点钟才会这样通知赖伐尔:由于夜间接到的情报,希特勒迫不得已着手全部占领法国。
希特勒完全违反停战协议占领法国非占领区的命令,是在十一月十日下午八点半钟发下的,于第二天早晨执行。除了贝当表示无效的抗议以外,未发生任何事件。意大利人占领了科西嘉岛。在艾森豪威尔的部队来得及赶到之前,德国飞机开始空运部队,占领法属突尼斯。
这种希特勒式的欺骗行为还有一桩,而且是更典型的一桩。十一月十三日,元首向贝当保证,德国和意大利都不会占领土伦的海军基地。停战以后,法国舰队便被冻结在那里。十一月二十五日,最高统帅部的大事日记记载说,希特勒已经决定尽速执行「利拉计划」,这是占领土伦并夺取法国舰队的代号。二十七日早晨,德军进攻土伦军港,但法国水兵进行了抵抗,使得舰上人员能够按照德·拉波德海军上将的命令把这些舰只凿沉。法国的舰队因此没有落到在地中海迫切需要它的轴心国手中。但盟国也没有得到这批舰队,它们对盟国来说也是极有价值的。
希特勒赶在艾森豪威尔之前拿下了突尼斯,但这却是一个值得怀疑的胜利。在他的坚持之下,为了守住这个桥头堡,共投入了约二十五万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如果在几个月前,元首把这批部队和坦克的一/五用于增援隆美尔,这头「沙漠之狐」现在很可能已越过尼罗河,英美在西北非的登陆就不可能发生,地中海也不会无可挽回地落到盟国手中,从而使轴心国的腹部还能得到保护。但是如今的事实却是:希特勒在这年冬天迫不及待地送到突尼斯来的每一个士兵、每一辆坦克、每一门大炮以及非洲军的残部,到春末就要完全损失,德国部队被押进战俘营的人数,比在斯大林格勒被俘的还要多。现在我们必须回过头来谈谈斯大林格勒战役了。
四 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
十一月十九日黎明,俄国军队在大风雪中向顿河展开了猛烈反攻。几小时以后,消息传到伯希特斯加登,这时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的主要将领们正在阿尔卑斯山上胜地流连忘返。最高统帅部虽然也曾料到苏军可能在顿河地区发动进攻,但并不认为有什么大了不起,非得要希特勒于十一月八日晚在慕尼黑向他的老党员同志发表了他的出名的啤酒馆演说之后,同他的主要军事顾问凯特尔和约德尔赶回东普鲁士大本营不可。因此,他们仍然在上萨尔斯堡享受山间的清新空气。
留在腊斯登堡的新任陆军参谋总长蔡茨勒将军打来的加急电话,突然打断了他们的宁静生活。蔡茨勒得到了最高统帅部的大事日记中所称的「紧急消息」。进攻开始的最初几小时中,占压倒优势的一支俄国装甲部队,在斯大林格勒西北的顿河沿岸,在谢腊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之间,全面突破罗马尼亚第三军团的阵线。在这个被围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南面,另一支强大的苏联部队正在猛攻德国第四装甲军团和罗马尼亚第四军团,眼看就要突破他们的阵线了。
只要看一看地图,便可明显看出俄国的目标所在。蔡茨勒对此更是一清二楚,因为他从陆军情报部门获悉,敌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斯大林格勒南面集中了十三个军团,几千辆坦克。俄国人显然正以大量兵力从南北两面夹击,企图切断斯大林格勒德军的退路,逼迫德国第六军团不是仓皇向西退却,就是束手就擒。蔡茨勒后来争辩说,他一看到这种形势,便建议希特勒同意第六军团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到顿河河曲一带,恢复被突破了的阵线。这么一个建议竟惹得元首大发了一顿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