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关家逆子大结局(十三)(第4/6页)
听得法正这般讲…
“哈哈哈哈…”曹操大笑,“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呵呵,这是孤;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这也是孤;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还是孤…当此乱世之中,只有胜者与败者,胜者可以去谈仁义,弱者只能被抛弃,自古以来就是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义和奸恶,凶残和柔软,这些都不是从表面上看出来的,莫说你法正看不懂我曹操,即便是他关麟,也一样看不懂我曹操…”
说到这儿,曹操似乎察觉到,他话多了,也密了,他本不该对法正说这么多。
或许是…因为眼前的法正,又让他想起了郭嘉,想起了那段他与他的影子一道的故事。
“法正啊,都这时候了,孤就对你说句真心话。”
“其实从那一日飞球降落五丈原,从孤见到云长的一刻起,孤就知道,孤已经输了,孤输的一败涂地,也是那时,孤就已经做出了今天的决定…”
“哈哈,孤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甘心见到玄德站在那高台之上,孤这样的人,怎么能眼睁睁的看着孤输给他…但在孤离去之前,却有那么一些事儿需要做,一些后事需要安排…”
听到这儿,法正默然。
过了片刻,他才问:“是漠北胡虏,还有…你族人的安危——”
“这是一件事!”曹操眯着眼:“孤一生…罢了,罢了,本不该与你说这些…”
曹操那方才高亢的声调,突然就戛然而止。
他淡漠的从柜子里抽出一条白绫,然后站在桌子上,将白绫悬寄于房梁之处。
“不过是死,孤何惧死?死不过就是凉爽的夏夜——”
“但王有王的死法,王也有王死后的意义——”
听得曹操这么说…
法正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
他本想告诉曹操,马超、灵雎、张方已经在赶来刺杀他的路上,让他考虑清楚,是用怎样的死法!
可似乎现在,没这个必要了。
王…的确该有王的死法!
终于…
当那白绫悬起,当法正走出这屋门,小心翼翼的关好了门窗。
昏暗的烛光下,曹操那发黄的脸,却比往昔…任何一刻都要淡漠。
他已经不用再追溯什么了?
脑海中、记忆里…该闪过的画面,都已经呈现过了…
他这一辈子喜闹,不喜静…就让他临终最后一次…静静的、静静的,独自一个人走向这段陌路吧。
“二十年来,孤平黄巾、定河北、征乌桓、收荆州,天下九州得其六,遂有中原之一统!”
“四海之英雄,没有一个能胜过孤!”
“可孤亦有大罪,天下未定,战乱未平,苍生离乱,田园荒芜,白骨于野,千里鸡鸣,这一路走来,孤是创造者,却也是毁灭者…”
“也罢,也罢…都这时候了,就不想那么多,是非公论…当有后人去定夺!孤活着尚不畏人言,何况死乎?”
曹操闭上眼睛…
他踢开了脚踩的胡凳。
白绫…自缢,这本是极其惨烈的死法,可曹操平静如常,他并不畏惧…
是啊?
他畏惧什么呢?
死是凉爽的夏夜。
死后,他就能见到他无限愧疚的典韦,见到郭嘉,见到荀彧;
也能见到因他而死的庞德,见到于禁,见到乐进,见到曹仁,见到曹纯;
也…也见到他的父亲曹嵩,见到他的兄弟曹德!
见到他最欣赏、器重的儿子曹昂,见到他的侄儿曹安民…
还有,还有他的祖父…曹腾。
从小教导他,要做帝之辅弼,国之栋梁,对他影响极其深远的祖父曹腾!
这有什么可怕的呢?
这是凉爽的夏夜——
这是难忘的黄泉旅程——
这是旧友的重逢——
这是亲人的团聚——
这也是…也是他曹操一生罪孽的洗涤与解脱——
…
…
番外篇:《少年曹操》
人,将死之时。
一生中,所经历过的一切,都会如同画面一般在眼前浮现。
便如同走马花一般,去让临终时的自己,最后去审视自己的这一生。
而这些曹操眼中的画面…
我们以为…都是我们知道的,是被后人无数次议论、争议、乃至于津津乐道的话题。
可惟独曹操自己才知道…
现如今,在他眼中的画面,世人哪里知晓,那是另外一个曹操,唯他自己铭记——
画面的伊始,是永寿元年,也就是公元155年。
这一年发生了许多件大事儿:
司隶、冀州饥荒,百姓异子相食;
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击破南匈奴;
己届一百二十二岁的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自知大限将至,召集祭酒嘱咐身后之事。
除了这些外,还有一件最大的事儿,那便是曹操在这一年诞生——
而自他诞生的一刻起,他的祖父曹腾就反复叮嘱养子曹嵩。
——『父母是我们的前世,祖辈是前世的前世,所以必须敬畏!』
——『孩子是我们的来生,孙子是来生的来生,所以要格外疼惜!』
也正是这番话,开启了独属于曹家的隔辈儿亲。
下一个画面是曹操六岁的那年…
凌寒初开的腊梅花香气脉脉,晚霞在西天接着落日的光线俯瞰帝都。
穿的笨拙的曹操早就等在街口歪脖子老槐树下,见到祖父曹腾归来,非要像往常一样骑在他的肩头。
进门时…曹腾只关心肩上的曹操是否被门框撞到,却忘了脚下的门槛。
祖孙俩一起向前扑去,可…哪怕是即将倒地的刹那,曹腾双肘顶地,手臂往后撑起,右臂“咔嚓”一声,护住了孙儿曹操,却折了他自己。
这一跤…注定大汉会逝去一个最忠义的内官,也注定会逝去那个令士大夫都无限敬仰的大长秋。
士人与宦官的矛盾,这注定在这一刻,不可调节——
当然,曹操不知道这些,他只以为祖父是睡着了,睡着了——
勉强熬过大年,曹腾临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他给曹嵩留下两条遗言。
第一条——洛阳城的金乌巷老宅必须保留;
第二条——要将孙儿曹操教育成才,让他上太学读书!
灵幡飘扬,纸马垂立,曹家举丧——
眼见三年守丧结束,为了履行父亲的遗愿,让曹操能在太学就读,曹嵩思虑再三,还是挑灯夜战写出了《防务论》,托人呈给朝廷。
为了这篇文章,曹嵩几乎绞尽脑汁,不能说直话,不能说假话,不能说上面的人不爱听的话,不能说皇帝和太监们跟前不能提的话。
只能说好话,说皆大欢喜的话,并巧妙的把问题的实质点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