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楚暹曼谷条约(第2/3页)

获得这一片地区后,大楚帝国把这片地方统称为‘北马六甲’。

双方条约刚敲定,大楚帝国方面就派遣了舰队搭载了一个团的士兵前往马来半岛接管该地。

如此一来,马六甲海峡区域里在葡萄牙人、亚齐王国、柔佛王国外,也迎来了一家新的势力:大楚帝国!

先不说后面的马六甲海峡势力的变化。

且说前方和大城王国方面敲定了条约后,迅速通过通讯舰把条约文本送回帝国金陵城方面,恭请圣裁!

虽然是全权代表签订的条约,双方也按照条约进行相应的行动了,但是总归还是需要罗志学亲自签署,只有经过罗志学签署批准的条约,在帝国内部才具有法律基础,不然就是无凭无据。

全权代表,也就是钦差,这要是都能随便签署条约卖国了,帝国岂不是分分钟要完蛋……

同样的,暹罗王国那边也是,条约还需要暹罗国王批准才能正式生效。

当双方的君主都批准之后,这份《楚暹曼谷条约》,才会在法律意义上正式生效,当然,在这之前,楚军已经开始撤军,并接管曼谷地区以及北甲地区,并开始修筑要塞、营地、港口,炮台设施。而金陵方面也没有拖拉,收到了条约文本后,罗志学直接批准了。

并着吏务部在这两片海外领地筹建行政统治机构。

吏务部方面仔细斟酌后,考虑到东南亚半岛还有一个金兰湾、广宁海军基地、同时还直接掌控了湄公河出海口这一片区域,此外在缅甸也有一个达贡。

这大小的海外殖民地也不少了,而这些地方除了广宁海军基地距离本土比较近外,其他地方都是远得很,并且都需要依靠海上交通。

最重要的是,北马六甲地区的面积非常大……

为此,吏务部方面想要在这里设立一个统管东南亚殖民地事务的机构,这个建议也得到了罗志学的准许。

毕竟海外殖民地太远,想要直接管辖的话太麻烦,并且殖民地情况和本土是截然不同的,不可能直接照搬本土的行政模式。

综合考虑之后,租借的广宁海军基地设广宁县,交由广东廉州府代管,毕竟距离近,广宁可就在廉州府的边上。

其他地方暂时归属新设立的南洋巡抚衙门所辖。

南洋巡抚衙门,巡抚暂驻北甲的北年,也就是‘北大年’,这地方其实并不是暹罗王国的领土,而是他们的一个藩属国,不过这个藩属国实力很渣水,历史上后续他们会被暹罗王国直接吞并。

现在则是暹罗王国把宗主权转移给了大楚帝国,而大楚帝国的兵力登陆了后,直接就岸边北大年的土著王室灭了,顺带把当地的名字也改了,改为北年县。

这是大楚帝国的海外领地,不需要什么藩属国存在!

而类似北大年这种情况的,还有不少,因为暹罗王国在马来半岛的控制区,不少都是以藩属国的状态存在的,包括以前的马六甲王国也是如此。

暹罗王国割让这些领土,其实割让的是宗主权。

而大楚帝国登陆后,清理当地各种反抗势力的时候,直接灭了个干净,要不然的话,后续统治还得面对一堆的藩属国,那得多闹心啊。

南洋巡抚衙门,将会管辖金兰湾县、湄公河下游的九龙江府、曼谷县、北马六甲地区设北甲府、西甲府两个府、达贡县一共三府三县,巡抚品级依旧为从二品。

不过南洋巡抚的职权除了传统的行政权力外,还有部分外交、军事权限,这还是因为距离比较远的缘故。

如果打仗什么的都需要通过金陵方面进行抉择,那么一来一回都能拖上一年半载了。

不过巡抚虽然有外交和宣战的权力,但是只局限于对东南亚地区的土著国家里的一些中小事务。

如果是大事,还是需要禀告本土金陵方面的。

和西方殖民者的外交以及战争,也只局限于各国的东印度公司,不包括西方各国官方。

设立总督府处理殖民地事务,这也是当代殖民国家的通行做法,其他什么理由都是扯淡,只是因为距离太远,没办法直接管辖而已。

而宣战后,具体打仗的还是得军方来,南洋巡抚衙门,本身是没有指挥兵力的权力的。

巡抚只能决定打或不打,但是怎么打就是军方的事了。

如果军方认为不合理,直接拒绝命令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家军方也可以拖拖拉拉,然后禀告国内啊!

如此也就很考验南洋巡抚的政治水平了。

设立南洋巡抚衙门,这是大楚帝国在海外扩张的一大步,而北年(北大年),也从以往暹罗控制下的通商港口,迅速成为了大楚帝国在马来乃至整个南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商业基地。

尤其是军事基地!

楚军一口气就派遣了好几千兵力登陆北甲地区,这让周边的势力看了都怕……尤其是和楚军北甲府做邻居的亚齐王国,脸都是绿的!

他们都已经可以想象的到,未来楚军从北甲地区大举南下,强势进入马六甲海峡地区的场景了。

狼来了!

而马六甲海峡地区,恐怕是不会再保持平静了。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大楚帝国自从敲定了南洋扩张战略后,虽然之前一直在南洋半岛上折腾,但是看他们的行动路线就知道,这完全是由北往南,一路顺着来的……

而由北往南的最终目标是那里?

所有人都知道:马六甲海峡!

荷兰人知道,亚齐王国也知道,柔佛王国知道,就连自身难保只能困兽马六甲城的葡萄牙人都知道。

之前,荷兰人一度尝试过阻拦,不过都被大楚帝国给无视了,但是你让荷兰人真的和帝国开战,他们也没那个胆子和实力。

所以,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帝国一路由北往南,在短短一年内就夺取了大片的殖民地,并依托这些殖民地为跳板,把舰队和地面兵力直接部署道了马来半岛上。

他们担心,未来帝国将会在马来半岛发起大规模攻势,强势把马来半岛收入囊中,进而控制马六甲海峡。

而这,其实也不是担心,而是未来必然会到来的事实。

因为在结束了和暹罗王国的战争后,帝国军方的行动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往南方增兵。

这个增兵自然不是朝着也曼谷地区增兵,而是朝着新占领区北马六甲地区增兵。

作为大楚帝国征战东南亚的主力部队,第十三师之前留守金兰湾的部分兵力,已经开始逐步转移到北甲地区上。

说是驻防弹压当地土著,但是真是为了弹压区区辖区内民间的土著,可用不着处于战备状态的第十三师,完全可以用便宜好用的乙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