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章
秋高气爽。
宿卫军各营循例操练, 只是那位向来饮食起居皆同他们一起、事必躬亲的统领却破天荒地缺席,并没露面。
歇息间隙,营卫们大口喝水, 议论起晏统领的去向。
“今晨一早, 我还见统领来着, ”有人信手抹去额角的汗,想了想, 恍然道, “……不过那时他已经换了衣裳, 像是要出门。”
“兴许是要回城办事。”
另有人揣测:“说不准是圣上召见。”
“不像, ”最初说话那人摇头, “统领穿的不是朝服, 倒像是……”
他想不出什么辞藻来形容, 被催促后, 索性直白道:“倒像是媒人领着相看去的!”
众皆哗然。
晏游身边的亲兵恰巧路过,听着这话, 不轻不重地在他脑后拍了一把:“混说什么!”
那人缩着脖子,捂了头,讪讪笑着。
“统领这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是该寻门亲事了。”有与亲兵相熟的, 起哄道,“他不似我们这等寒微出身, 年轻有为, 又得圣上器重,便是大家闺秀也娶得!”
细论起来, 真正高门士族的女郎于晏游而言算得上“高攀”。但军中之人敬佩这位身先士卒,吃得了苦的统领,自然觉着没他配不上的人。
亲兵心中虽也这么想,但还是板着脸催促:“既歇完了,便回去加紧操练。后日分阵演练,哪方若是输了,可就没有大肉和赏银了!”
这话捏了命脉,众人搭肩起身,一哄而散。
边走,却还不忘猜两句晏统领的去处。
晏游并没入宫面圣,也不曾回都城,甚至就在军营不远,几里外的去处。
他信马由缰,偏过头看向一旁的萧窈:“若有事,叫人传一句话过来,我自回城寻你就是。怎么亲自过来了?”
“难得一日清闲。想起前些时日赴宴,偶然听人提起宿卫军军纪严明,较之先前大有长进,索性来看看。”萧窈抚摸着红枣马的柔顺的鬃毛,含笑解释。
她虽未曾入营细看,但一路过来,听过操练时整齐划一、声声震天的呼喝,便能有所体会。
晏游是个行胜于言的人。
一直以来,萧窈从未听他提过此处有何难处。但她接手崔氏族中庶务还曾一度焦头烂额,想也知道,他初来乍到时何其不易,又须得耗费多少心血精力,才能整顿军纪,树起威信。
“我自当尽心竭力,才不负,圣上信赖。”晏
游低咳了声,另道,“依着你的意思,子虚先前离开桓家时,并未将丹药全部带走。想来她们也已经发觉其中蹊跷,这些时日,王家的动作多了些……”
“子虚”便是晏游那位忘年交,的的确确是个精通丹术的方士。只不过给的丹药并非安神之用,恰相反,是令人神思恍惚。
叫他留下丹药,便是有意给王家留了证据。
萧窈颔首道:“想来,这其中应有送往湘州的信件?”
“正是,”晏游只消看一眼萧窈的反应,便知此事在她预想之中,沉吟道,“若只是王俭这个酒囊饭袋,倒不足为据,只是不知桓家态度……”
“我约了桓维,”萧窈看了眼天色,不疾不徐道,“晚些时候去见他。”
晏游稍作沉默,应了声“好”。
萧窈攥着缰绳的手稍一用力,红枣马在溪水边停下饮水,她向晏游问道:“我似乎还不曾告诉你,为何要这样同王家过不去……你不问吗?”
“你想告诉我时,自然就说了。”晏游亦停下,“更何况不管缘由,你想要做什么,我岂有坐视不理的道理?”
他这话说得理所当然。
萧窈怔了怔,抿唇笑道:“是了。”
也正因这个缘故,这些年来,她在晏游面前从不用想太多,更不用有任何顾忌。
“窈窈。”晏游忽而唤了她一声。
萧窈正为红枣梳理着鬃毛,不解地回头望去。
晏游顿了顿,提醒道:“衣摆湿了。”
萧窈这才发觉月白色衣摆不知何时溅上溪水,又沾了草叶上的尘灰,看起来有些扎眼。她浑不在意,随口道:“无妨。”
这又不是士族云集的宴饮,也不会有人因此指指点点,议论她“失仪”。便是随意些,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萧窈近来少有脑子空空,什么都不用想的时候,在此无所事事呆了小半日。觑着时辰差不离,这才与晏游告别,独自往学宫去。
她约了桓维在此相见,在那片尚未开花的梅林之中。
去岁冬日,萧窈曾因桓维那不合时宜的怅然目光暗暗疑惑。而今“故地重游”,桓维的惆怅较之那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心中却唯余厌恶,克制着才没流露出来。
只是斟了盏酒,淡淡看他一眼。
桓维尚在孝期,着素衣,随侍的仆役被他留在梅林之外,只身前来。
他来时心中已有揣测,而今一见,便知自己不曾料错,低声道:“公主邀我,想是为了故人。”
“长公子倒是坦诚,”萧窈扯了扯唇角,“我原以为,你兴许要推三阻四一番,才肯认当年之事。”
“这些时日公主令我看到的种种,便是蠢人,也该明白了。”桓维叹了口气,“我既来,自然不会再自欺欺人。”
自桓翁过身后,桓家就不曾清净过。
先是为丧仪忙得团团转,紧随其后的“撞邪”,更是惹得阖京议论纷纷,不独士族间知晓此事,就连贩夫走卒之间亦有议论。
流言蜚语一旦起来,便难堵住悠悠众口,哪怕王家将大娘子送还后,她不再如先前那般疯疯癫癫,也依旧无济于事。
其实在最初,桓维有能耐“防患未然”,但他选择了冷眼旁观。
萧窈排演这一出大戏,并不单单只是为了叫王旖声名扫地,也是想借此来试试桓维的态度。
这是她最想看到的结果。
也正因此,才有了今日的邀约。
“桓翁之事,我该道一声‘节哀’才是。只是看长公子这身装扮,倒是想起阿姐过世后,我也曾为她着孝。”萧窈执着瓷盏,指尖抚过边沿,淡淡道,“算起来,长公子那时应是张灯结彩,娶新妇过门……”
萧窈当初远在武陵,都听人议论过桓、王两家大婚的阵仗何其大。彼时一笑置之,怎么也不会想到,多年后会品出另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