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一更(修)(第2/3页)
当然,这一点大卫先生也是明白的。
所以在翻译忐忑地向他报出价格后,他只是微微挑了下眉,并没有在价格上纠缠,反而问:“高级绣娘,不是普通的刺绣,王公贵族才有资格使用的是吗?”
翻译:哎?!
他早做好心理准备,一旦大卫表示商品价格过于昂贵,他就会拿出已经想好的话术,劝说对方跟南省绣衣厂继续洽谈,绝不让大卫就这么走人。
结果对方没有半点要走人的意思,甚至都没有对价格提出异议。
翻译愣了下,很快反应过来:“是的,是很厉害的绣娘手工缝制的,比其他绣品工艺要精美很多,花样也贵气很多。”
好不好看反正他也看不来,但是摆在黑绒布上面确实看着贵气。
大卫点点头,看向沈茉儿:“价格再让步一点,少一点?”
翻译总算听见他想听的话,马上扭头把这句话翻译给沈茉儿听,让他差点崩溃的是,沈茉儿想也不想就摇了头。
沈茉儿从展台下面的行李箱里拿出两个盒子,一个硬纸板的盒子,褐色的纸板上面画了水墨的山水,一个非常精致的藤编的盒子,上面不知道用什么颜料也画了一样的水墨山水。
她拿着两个盒子说:“价格不能少,大卫先生是第一个跟我们询价的,我们没有讲价的,已经是最低了。不过我们每条赠送一个这样的纸盒子。”
她将纸盒子往外递了递,然后又说:“或者我们以优惠价两美元的价格再卖给大卫先生一批老工匠精心编制的包装藤盒,这样搭配起来,手帕和方巾会更上档次。”
翻译:“……………………”
人家跟你讲价,你不但不降价,你还要再卖给人家一批包装!
别说那些纸盒子是送的,这么一点大的纸盒子能值多少钱,手帕和方巾那么高的价格,送个纸盒子不是应该的吗?
但是这个藤盒,你要说精致,确实是很精致,可是这玩意儿它值两美元吗?!
翻译汗都冒出来了,正在考虑该怎么跟大卫解释,结果就看见大卫两眼放光地就把纸盒子和藤盒给接过去了。
翻译硬着头皮赶紧跟人说明,然后他以为的大卫勃然大怒的场景并没有出现,反倒是拿着藤盒爱不释手,连声在那里赞美太美了,最后更是大手一挥决定下单了!
翻译:“???”
就很迷茫。
这些老外不是都又自大又精明的吗,去年他在机械展厅负责当翻译的时候,好几个老外都把华国的机械产品嫌弃得跟什么似的,最后谈下来的价格据说根本没多少利润。
怎么这个大卫这么不一样呢?
翻译一阵恍惚,不过他毕竟是服务了好几届广交会的熟练工,很快镇定下来,领着沈茉儿和大卫一起去了场馆特意准备的洽谈室。
那里有更加专业的业务员,会帮助沈茉儿他们洽谈具体的合同细节,办理好签约、给付交易定金等相关事项。
期间作为南省绣衣厂的带队领导,曾慧茹还被找来进洽谈室签字,看到合同上的交易金额,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曾慧茹都忍不住抽了抽嘴角,不过她什么都没有表现出来,淡定地签名盖章,然后跟大卫这位国际友人亲切握手。
南省绣衣厂确实名气挺大,往年在广交会上也曾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是这次却是南省绣衣厂头一回拿到广交会的开门红。
时间太短了,还没有人开张呢,他们是第一个。
其实这也不奇怪,来参加广交会的外商们都是经验很丰富的,一般第一天的上午是很少人签单的,毕竟总得货比三家才能做出决定。
曾慧茹来之前是怎么也没想到这第一炮居然会是他们南省绣衣厂打响的。
关键是,并不是什么一两万的小订单,是总数五百多万美元的大订单!
其实单单这个订单,他们南省绣衣厂这次来广交会的贸易任务就已经差不多完成了。
去年他们签的单子是四百二十万美元,今年省里给他们下达的最高目标是六百万美元,所谓最高目标,自然是省里也觉得他们不可能完成,所以还有个兜底目标,是五百万美元。
如果按照兜底目标算的话,他们甚至已经超过了。
曾慧茹脸上神情非常复杂,谁能想到呢,谁能想到,卖个手帕丝巾的,能卖这么多钱?
啧,主要是往年也没人敢定这么高的价格。
“对了,合同里的五万个藤编盒子是怎么回事?”曾慧茹问。
他们绣衣厂可不生产滕编的盒子。
沈茉儿解释说:“那个是装手帕或者方巾的盒子,这样会显得我们的手帕和方巾更上档次,这个藤盒我们到时候可以委托给江北县各个公社生产
。”
曾慧茹看了她一眼,无语地点头,又提出个问题:“第九车间现在不过几十个工人吧,这么大的订单吃得下来?”
沈茉儿淡定道:“合同中约定了分批交货,交货时间拉得还挺长的,而且回去以后我们也会尽快跟公社交涉,扩大厂房规模,招聘更多的工人。”
她看了曾慧茹一眼:“当然,相信厂里肯定也会支持我们的,总部的生产能力是很强的,在应付其他订单的同时,应该也能帮忙分担一些生产任务吧?”
曾慧茹:“……”
绣衣厂总部确实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你一个下属车间就这么光明正大地把主意打到总部头上,是不是胆子也太肥了一点。
万一总部不答应揽这个事儿呢?
曾慧茹想着,忍不住自嘲地一哂,她进绣衣厂时间不长,但也看出来了,绣衣厂日子并不好过,名气虽然大,但是产品样式老旧、工厂内部内耗严重,业务量其实是在逐年萎缩的。
不然也不会另辟蹊径,想要从沈茉儿这里找突破了。
曾慧茹甚至有预感,这次广交会绣衣厂总部的订单量极有可能比不上第九车间,那么最后总部帮第九车间分担生产任务,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俩人走到半路,南省交易团就来了个干事把曾慧茹喊走了。
南省交易团的领导也是万万没想到,不温不火的绣衣厂,竟然不声不响地就放了个卫星,这全国第一订单来得,实在让他们又惊又喜,而且听说订单足有五百多万,领导们赶紧就要找绣衣厂了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