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始皇vs二凤(第2/3页)

李世民慢悠悠解释道,“他可以把书刻墙中间、可以埋地里、可以藏山里……总之只要他们想,总是有法子的。”

“我若是抄家焚屋,掘地三尺呢?”

“他们已经记在心里了。”李世民淡定道,“除非你把儒家杀光,连几岁小孩都不放过。诸子百家,除了法家全杀光,那也许能做到。——可你一旦这样做了,那么所有的反抗势力都会拼命反扑,与你拼个鱼死网破。说不定你连二世都坚持不到。”

“……”

“别忘了还有墨家,墨家可全力支持过你们,是有功劳的。”

“是‘我们。’”

“好,我们。”李世民从善如流,“我不信诸子百家的书你没看过。你要不要先把你自己给诛灭了?”

在嬴政生气之前,李世民哼出了一首大秦传播很广的《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1]……”

在他那个时代,诗经的语音韵律和如今流行的已经不大相同了。但长安离咸阳终究没有远到哪里去,文化乐曲的格调保留了部分相似,由他哼唱出来,倒是很好听的。

“你以前唱过这首?”嬴政问。

“府上演奏过几回。配上编钟,大家都喜欢听。”李世民笑道,“出自《诗三百》,虽说过了孔子的手,但本身就是秦地的歌曲吧?你烧得了书,还烧得了所有唱过《诗》的男女老少吗?”

“其实我知道,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嬴政回答,“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下了这样的诏令,不过是为了打压一下那些猖狂议论、串通非议罢了。你知道的,那些书咸阳宫应有尽有,都有保存备份,医药占卜秦法种植类的书,也并没有焚烧。”

“从结果上看,你的目的达到了吗?”李世民问。

“至少,推行法令变得更容易了。”

“确实,毕竟谁都不想死。只要聚在一起谈论《诗》《书》,就得抓起来在闹市斩首,曝尸街头以吓众人。这样的刑罚,未免太残酷了。以暴力镇压人心,不是长久之计。”李世民到底还是不太赞同。

“不如此,如何镇压那些乱党?”嬴政问道,“譬如侯生卢生等人,难不成你也觉得他们死得冤枉?”

他目光灼灼,盯着李世民,等他的回答。

“他们死得倒是不冤。”李世民干脆道。

因为太干脆,反倒让嬴政微怔。

“你刚刚不是在说我杀他们不妥?”嬴政定住脚步。

“这是两码事。”李世民道,“在他们诽谤你之前,韩众和徐福已经骗过你好几次了,索要那么多金银财宝,童男童女,说是去找仙山炼仙丹,结果卷钱逃跑,一去不回。你真正生气的是这个。”

“我倒是想把他们都杀了。”嬴政冷冰冰的语气里带着杀意。

“可惜徐福跑了,跑得太远,再也不敢回来了。”李世民简洁道,“卢生他们怕你清算,也跑了,结果你更生气,他们就死路一条了。”

“你既清楚前因后果,又为何觉得不妥?”嬴政不满。

“因为你一下子坑杀了四百六十余人。”李世民叹气。

“你没杀过这么多人?”嬴政质疑。

“我杀过的比这多多了。”李世民不假思索。

“那你?”

“我杀人最多的时候,是在战场上。那时候我和你的王翦将军没什么区别,别说四百个,四千,四万在我眼里,也没什么区别。敌人不死,死的就是我。我怎么可能心慈手软?”李世民平静地道出往事,没有什么炫耀的意思。

那是他人生中比较凶险的几年,也曾有过好几次和死亡擦肩而过。

累累功勋,也是累累白骨铸成的。李世民从来不曾忘记。

嬴政深深地看着他:“但你与王翦不同,你是皇子。”

“但我偏偏排行第二,为此,难免又要多造杀戮。”李世民低声道。

“可那些后世之人纷纷替你开脱。”

“那不过是因为我继位后懂得收敛和休养生息而已。”李世民微微一叹,“乱世人命如草芥,遍地白骨无人收。我见得多了,所以打定主意,要在天下平定之后,尽量减少民力损耗。”

嬴政沉默许久:“所以你觉得我坑杀这些骗人的方士、诽谤的儒生是错的?”

“当然不是。”李世民反驳,“只是杀得太多了。四百六十余人,全都一定该死吗?没有回旋余地吗?”

“我还得替这些人找活路?”嬴政质问。

“他们不是你的臣民吗?身为君主,不应该仁慈地对待自己的臣下和百姓吗?”

李世民反问,“他们的死刑复核了几次?确定都符合秦法的标准吗?没有赦免宽宥的余地吗?有没有被裹挟、被冤枉、愿意改过自新的?有没有老弱病残?——朝堂之上,所有人都赞成全部坑杀这个决定吗?有没有人反对?为什么反对?他们说的有道理吗?你听了吗?”

“……”

嬴政生平第一次,感觉到哑口无言是什么滋味。

不是因为李世民说得有多好,而是他是唯一一个以对等的身份质询嬴政的人。

儿子说的话他可以不听,臣子说的话他也可以不听,他大权在握,乾纲独断,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向来势弱,哪怕是据理力争的扶苏,也可以随意丢到千里之外的上郡去。

还有谁能阻止他?

还有谁说的话能让他听进去呢?

一怒之下,区区四百个多人,坑杀就坑杀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何况本来就是他们有罪在先。

嬴政从来不觉得自己有错,也不愿意低头认错,直到他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他的大秦分崩离析,二世而亡,所有宏图霸业都化为泡影。

他才不得不开始反思。

他这一生从不示弱于人,骨子里骄傲得很,觉得自己功盖三皇五帝,定然能超越前人,建立前所未有之功勋,让大秦千秋万代,被后世歌颂敬仰。

可大秦在他死后,短短三年,就已经亡了。

才三年,三年!

那他,还有大秦历代先王,他们这么多年的努力算什么?

一开始,他觉得是胡亥的错,赵高的错,后来他觉得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的错,再后来他觉得是扶苏的错……

等看了许许多多世界,千千万万弹幕之后,他终于开始意识到,也许他也有错。

他错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候开始错的?如果能重来,他应该如何改变大秦的结局?

他一直在想,一直在试,逐渐学会吸取教训,去考虑那些乱七八糟的弹幕和那些玩笑般的投票。

李世民的名字,忽然就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