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煌煌炎汉由此始(第2/3页)

陈平见刘邦心中有数,便不再多说了。

刘盈视他为心腹,早早就在他面前说过诸侯若反,这次总该轮到已经长大的他御驾亲征了。

“那时我定点你随驾!把军功分给你!”

面对如此慷慨的刘盈,陈平感激涕零,转头就把话递给了刘邦和吕雉。

吕雉给刘盈安排了比她宫里还多的仆从,让他们盯紧了刘盈。

刘盈吩咐的事,他们都要照做,但做完之后,一定要及时告诉她和刘邦。

因称帝的时间较为宽裕,刘邦没有在半路上登基。

都城没建好,他也在渭河之南搭建了台子,让叔孙通、毛亨、浮丘伯、张苍、郦食其等人合力制定礼仪,隆重登基。

吕雉没有被抓,宫务等事早就移交吕雉。刘邦、刘盈和吕雉等人的冠服,吕雉也早就带人做好。

刘邦向来喜欢刘盈口中的“虚荣事”。刚起事时,其他起义军首领都是搭个草台放几颗脑袋,他却用了诸侯伐无道的祭祀之礼。

此次登基,他自然也是把能做的都做了,尽全力使登基仪式完备。

祭天,祭地,祭先祖。刘邦所处的沛丰曾属于魏国、楚国、秦国三个地方,他便把这三个国家的先祖都祭祀了。

从北疆暂时回关中参加刘邦登基的蒙恬一脸欣慰。

仍旧定都秦国古都,仍旧祭祀秦国先祖,大汉和大秦又有什么区别?

蒙毅心里却不是很开心。

刘邦宣布继续安排人给秦始皇守墓,但守墓规格比陈胜低。

蒙恬安慰蒙毅:“陈胜可是敲响大秦丧钟的人,守墓规格高一点也正常。”

蒙毅:“???”

他怀疑兄长对先帝心中有怨恨!对先帝不够忠诚!

蒙恬笑着摇头:“你跟在先帝身边许久,怎么对先帝还不了解?先帝若得知此事,也会敬佩陈胜。”

蒙毅不信。

陈胜反秦,先帝不砍了他全族全乡,还敬佩?!

蒙恬不去说服年纪一大把还气鼓鼓的弟弟。

砍肯定是想砍,但敬佩也一定会敬佩。先帝不是那样狭隘的人。

先帝……曾经不是那样狭隘的,只用秦人的帝王。他任用贤才无论国别,无论出身,无论是守城的小吏还是他国的学者,先帝认为他们有才华,都会恭敬地对待他们,也都会从谏如流。

什么时候,先帝改变了?

还是说,不是先帝变了,是他们这群秦臣变了。

蒙恬不知道,也懒得想了。

大秦都亡了,现在是大汉。

复杂的登基仪式结束,刘邦侧着头,看着身边终于肯束发的儿子。

刘盈性子太皮,费鞋,费衣裳。虽然刘邦当汉王之后,刘盈身上的衣裳都是好料子,但都是便于行动的短裳。

刘邦难得见到儿子王孙贵族的一面。

他赞叹:“你这模样,比乃公更像王孙贵族。”

不愧是大儒教出来的孩子,气度就是好。我老刘家还是很有皇帝模样嘛。

刘盈仰头,给了刘邦一个痞笑。

刘邦伸手捏住刘盈的嘴,不准他笑,笑了就不像皇太子,只像他刘老三的儿子了。

看见刘邦带着刘盈登基祭祀,沛丰老兄弟们都有点恍惚。

他们看着刘邦和刘盈走上台阶,越走越高,越走越远。

“陛下”的称呼,原来是这个意思。

终于见到刘邦登基,萧何心情很是澎湃。

他终于能尽力施展自己的抱负。

但望着刘邦和刘盈越走越高,萧何澎湃的心情平息,生出了几分忐忑。

他知道自己大概就是下一任帝后外戚了。

刘邦和刘盈已经是真正的帝王,萧家未来会如何?他的女儿未来会如何?

就在沛丰老兄弟心情莫名低落,萧何心情难以抑制的忐忑时,他们看见刘邦捏住了刘盈的嘴;刘盈提着袍角去踹刘邦;刘邦躲过刘盈的脚,对刘盈的脚一勾;刘盈差点摔倒。

众人:“……”

在台阶下的皇后吕雉,仰头看着儿子那身穿华服的模样,眼中有泪光闪现。

萧壮壮扶着吕雉的手,眼神也亮晶晶。

直到他们看到刘邦和刘盈当着众人的面,在祭祀的台子上互踹。

萧壮壮压低声音道:“皇后,陛下差点把太子踹下来。台阶多高啊,太子若摔倒,不知道会伤成何样。”

吕雉的指甲抠紧了。

她无助地看向大汉的重臣。

重臣都移开视线。

只有萧何硬着头皮与吕雉对视,秉着对大汉强烈的责任感,以汉相的身份,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上祭祀的台阶,跪在地上请刘邦和刘盈赶紧下来。

祭祀结束了,陛下!太子!赶紧回宫!

刘邦指着萧何大笑:“就只有萧何敢来劝谏我们。”

刘盈道:“所以阿父你别老是欺负萧伯父,小心萧伯父称病罢工。”

刘盈将萧何扶起来,语重心长道:“伯父,要不你现在辞官回家养生,等我称帝再出任汉相?”

萧何:“……太子放心,臣老病,定会病逝在太子登基前。”

刘盈无助地看向刘邦:“萧伯父被你气疯了。”

刘邦骂道:“屁,明明是你在气他。还不快下去,再不下去,曹参也要被逼上来请我们下去了。”

曹参已经被逼着站起来,正准备上台阶。

刘邦和刘盈赶紧下台。

父子二人都好面子。登基这么大的事,他们还是不想被史官记下不好的一面。

看看台阶旁边奋笔疾书的毛亨,这可不是像张苍那样的忠臣,他是真的敢秉承《春秋》中史官的刚直,把他们的言行全部如实记录。

“既然你们知道,那你们为何还在祭台上打闹?!”吕雉捏着刘盈的脸皮骂刘邦。

父子二人仰头吹口哨。

吕雉胸口发闷。

还好刘邦就不靠谱了这一会儿,接下来的仪式都挺完美。

登基之后,刘邦立刻命令萧何重新制定汉律,命令韩信完善汉王朝新的军队制度,命令张苍重新规整度量衡和日历等章程,命令叔孙通和毛亨制定新的礼仪。

他又命令浮丘、郦食其整理书籍,建立藏书阁,并编纂一本总结历史兴亡的书籍,以做帝王之鉴。

大汉开国典仪之隆重,前所未有。其规章制度,影响深远,成为后世王朝开国时必走的流程。

刘邦下诏时,天下士人皆惊叹,汉帝不过出身草莽,为何会有如此完善的称帝思想。

总不能在刘邦还在当黔首的时候,就在脑海里模拟过许多次如果自己称帝,新王朝需要做的事吧?

“后世人都不会相信,这些都是阿父你想的。他们都会说,阿父只是一介不读书的黔首,脑海里空空如也,就是运气好任用对了人。”刘盈嘲笑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