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史侯还债师门提醒,义忠阴影欠银事体(第2/2页)
她喜欢这个孩子,哪怕他是老大和邢氏的儿子。
她忍不住宠爱这个孙子,哪怕她自己都清楚,抬举璋哥儿势必会侵占老二的利益……
贾母的眼睛有些酸涩,或许她是真的想念老国公了。
转身从荣庆堂离开的贾璋咬了咬牙,乾元帝果然不厚道。
下令让祖父上废太子的破船也就罢了,还让祖父帮废太子借钱,在户部留下了这些堪合证据,这可真是……
更让贾璋不寒而栗的事情是,太上皇把艰难收债大礼包送给了新帝,然后又不提醒各家公府还债,这到底是在做什么?
帮新帝测试他们的忠诚度?
还是在给新帝找麻烦?
果然,不管在哪个世界,皇帝都又难伺候,又让人讨厌。
没有一个比得上《西游记》里的玉皇大老爷,玉皇大老爷还是神仙里的天子呢,不比人间天子尊贵?
可玉皇大老爷他也没有前世的万历帝和这辈子的乾元帝这般难伺候。
贾璋摇了摇头,他都在胡思乱想什么呀?
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把钱还上,而且越早越好。
用脚趾头想都能想到,新君要收债,肯定有想要观望或想要赖账的人,荣国府万万不能做别人缓冲的靶子。
新君最近非常疲惫。
朝廷军政事务,周李杨三位阁老,上蹿下跳的齐王和瑞王,还有被太上皇突然扔过来的收债大礼包……
他终于知道父皇为什么不继续做这个皇帝了。
父皇年纪大了,继续这样辛苦下去还能活几年?
倒不如退位养身体,反正只要兵符玉玺在手,几十年余威仍在,就没人敢藐视太上皇。
尤其是收债,这可真是个烂摊子。
新君还记得太上皇在他请安时突然来了这样一句话:“皇帝刚登基,内帑里也没多少余钱,手头也不宽绰。你去把文武大臣们欠国库的银子收回来吧,朕做主,一半归国库,一半归皇帝花用。”
彼时新君刚刚秘密会见过杨宗祯和张泰维,正是头昏脑涨的时候。
听到太上皇说出来的坏消息后,更觉心烦意乱。
新君知道文武大臣欠的这笔款子,也知道自己若想要有作为,亲政后就一定要把这笔银子收回来。
可是他也没想过要这样急切地去索要欠银。
古人云,事缓则圆。急切行事必然没有什么好结果。
太上皇嘴上说的好听,好像他有多心疼儿子一样。
可若真心疼他这个儿子,怎么不把内帑打开给他几两银子花?
新君一边腹诽,一边笑着答应了太上皇的吩咐下来的事情。
此事一出,文武必有怨怼。但是他也能看看到底有多少人不服膺他这个新君。
最重要的是,他还没硬气到能够拒绝太上皇建议的程度。
不过新君还是给自己讨了一道保证:“王公勋贵,多为我家眷属。若是有人进宫哭诉,恳求父皇格外开恩……”
太上皇道:“春夏换季,朕偶感风寒,见不得客人。”
新君这才把心放到了肚子里:“儿子多谢父皇体谅,为此事烦扰父皇,是儿子不孝。”
太上皇端坐在榻上,脸上带笑道:“皇帝哪里不孝了?你的谦逊孝顺朕是知道的。朕看了某些人的请安折子,对朕说什么唐玄宗、宋高宗,朕知道他们这些人全都是别有用心之辈,绝不会信他们的话。”
“朕老了,是心甘情愿逊位的。诸王里没人比皇帝出色,朕自然会选你做皇帝。皇帝事朕至孝,朕都看在眼里,也知道朕绝非那些乱国误民、逊居后宫之辈可以比肩的?”
太上皇先是拿着折子的事情敲打了新君一番,又把这高帽往新君头上一戴。如此双管齐下,新君这个做儿子的还能怎么办?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道理亘古未变。
作为从乾元帝手中接过皇位的儿子,新君除了孝顺二字外别无他计可施。
至于觊觎太上皇的丰厚内帑,那更是不可以宣之于口的事。
毕竟太上皇已经“大方”地做出了决定,收回来的欠银分新君一半,这笔钱的数目非常可观。
至于能不能把欠款收回来、收债过程中会不会遇到阻力等问题都与太上皇无关。
因为太上皇已经把收债的包袱扔到了新君头上,这些问题,也只需要新君一人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