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第4/5页)
可见他宋教谕对此有多上心。
但宋教谕今日过来,更多是不好意思。
面对比他年纪小了好几岁的纪县令,宋教谕有些难以开口。
因为他要说的事,颇有些卸磨杀驴之感。
纪楚原本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可多看几眼,似乎明白了。
纪楚想了想道:“可是州学有文书下来?”
宋教谕见纪大人猜到了,却摇摇头,文书自然还没下来,要先跟您讲啊。
宋教谕把事情说了个清楚:“州学右训导是我三叔,您也见过,就是之前考课院来的官员。”
这话说完,已经不必再多解释,就差把底细全抖搂出来。
右训导为从六品,但在官学的体系里却是不一般的,特别是在州学内,算是三把手的位置。
不仅管着州学,也管着全县官学。
其中人事调动就是一项。
宋教谕在安丘县至今也有四五年,一直没有调动,并非关系不行,是成绩实在拿不出手。
他家已经算好的了,没有把他强行调走。
当然,也跟在安丘县看到希望有关。
在宋教谕还觉得纪楚不重视当地学校时,他三叔看了他的信件,便让他耐心等等。
这一等,就给宋教谕等出个极好的成绩。
十人考试,十人上榜。
放在整个平临国,都要说句厉害。
所以今年的升迁势在必行。
终于能从正八品的教谕,调到州学做从七品管事,大概来说某科训导,妥妥的升迁。
这也是宋教谕愧疚的原因。
说实话他做的事情,都是纪大人功劳,自己甚至还质疑过,如今颇有些坐享其成的感觉。
宋教谕赶紧把自己三叔信件递上。
纪楚笑着接了信道:“这可是好事,何必紧张,你在这四五年时间,做得已经够好了。”
不是宋教谕有一个想要出成绩的心,是不会为学生们做那样多。
不管目的如何,结果是好的。
而且他是个真正希望学生好的教谕。
他要是不好,纪楚早就把他弄走了。
宋教谕对此倒是心中有数,纪楚就是这样的人啊。
可以能力不行,也可以目的不同。
但要做损人利己的事,只会被他收拾得更惨。
宋教谕也算经历过好几个上司,隐隐觉得,纪楚这样的上司才是最好的。
跟着他做事,至少有前程。
可惜纪楚出身不算好,若有人能给他打通关系,前途必然无量。
纪楚那边看完送宋教谕三叔的信,虽说对方官职比他高,但信里却极为客气,明摆着感谢。
说明了文书还未下来,要想跟纪县令说明州学想要人,请求纪大人同意。
想要调人走,肯定不能一声招呼也不打。
但如此客气倒是不同。
话里话外就是,他能升任,全要感谢纪大人您,就算走了也不会忘记您对他的好。
这确实是长辈能写出的信件,全然为宋教谕考虑。
纪楚这边也爽快:“虽说我万分不舍,却也不好多留。”
“再说咱们还在一个州,以后安丘沾桥县学有事,还要多仰仗你们。”
纪楚对同僚升迁,自然没意见。
但也要表达一下不舍。
就跟下属辞职一样,人家刚把辞职信递上来,你就立刻同意,显得也不好。
原本算是职场礼仪,谁料宋教谕叹口气:“下官也不想走。”
在安丘县都待习惯了啊。
而且现在的安丘县多好啊,不比州城差的。
人事关系还简单,有什么难题找纪县令就好。
一想到三叔说过州学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宋教谕就不想走啊啊啊。
对了,他要是去州学,能不能提一嘴工科的事。
在州学专门设立一工科,似乎不错。
纪楚不知道宋教谕的想法,听到他前面的话都顿住了。
大家好好的社交礼仪,你怎么说得这么恳切啊。
谁料宋教谕眼前一亮:“说起来,纪大人您的任期也快到了,说不定调到曲夏州州城呢,到时候还能共事。”
说完宋教谕不经意爆了个猛料:“也不好说,那咸安府也想把您要过去,谁知道呢。”
什么?!
咸安府?
纪楚都疑惑了。
不至于吧。
事实证明太至于了。
那边信件都写到曲夏州吏司手里,想让纪楚过去做官。
要不是吏司那边按着,以及许知州不发话,估计消息早传开。
纪楚默默道:“这是不是有点太突然?”
宋教谕赶紧安慰:“不会的,许知州肯定不会放人,只不过您到底去哪,吏司那边还在讨论,但具体安排,大概率会跟您商议的。”
县官三年一大考。
今年年底就是大考之时,纪楚要去州城述职,估计到那会,才能得知结果。
反正不管去哪,安丘沾桥两地肯定要离开。
毕竟以他的功绩,若不升官,百姓们都不答应。
纪楚摇摇头,不想那么多了,不管做什么官,去什么地方,他都要把棉花推广出去。
纪楚写了一封回信,让宋教谕寄给他三叔。
大意肯定是同意教谕离开,又说请他再择选为人诚恳,踏实做事,开明新教谕过来。
毕竟不管他走不走,本地县学还要开下去。
最后还特意注明,不排斥女子读书,以及不排斥县学分给蜂农交流技术的官员。
他这里如此好的读书风气,万不能毁了。
想来宋训导肯定明白他的意思,也会选个合适的人过来。
衙门其他人知道宋教谕要走,明显同样不舍。
大家做了这么多年同僚,难免有了感情。
范县丞之前跟宋教谕还不对付。
前者觉得后者假清高。
后者觉得前者极为恋权。
可自从纪县令来了,大家都能和谐相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求同存异嘛。
都是好好过日子的人,哪有那么多矛盾。
李师爷跟谢主簿则看向纪大人,谢主簿甚至上前一步。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纪楚看出谢主簿的表情,笑着道:“你们吃送行酒归吃送行酒,差事可不能忘。”
“今天冬日,大家指望棉花过年呢。”
没有那样多的多愁善感。
有这工夫,大家多犁两亩地好了!
没看安丘沾桥两地的读书人,都下地干活了吗!
他们也不能松懈啊。
纪楚还在等咸安府蔡先生的弹花机,年前都把图纸送过去了,现在都六月份,怎么还没做好。
纪楚每月一封书信,雷打不动。
六月书信送到蔡一繁手中,气得老头根本不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