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第2/4页)

还有这次过来的白婵婵白夫子,别看是个女孩子,可靠着种棉的本事,人人都要喊一句白夫子的。

不出意外的话,明年整个昌河州种棉花,都要听她的。

这种情况下,县令自然知道,谁先种棉花,谁家任地就会得到好处。

不然他们这么着急干什么啊。

满打满算,如今的昌河州也就两千斤棉籽。

数量实在太少了。

就算等到明年滇州府来送,时间也有点来不及。

送得少了还行,送得太多,运过来都错过季节了。

所以对整个昌河州一城十二县一个卫所而言。

是十四个地方,分两千斤棉籽。

实在是太少了。

在场这些官吏果然不是吃素的。

经历过能种棉花的狂喜之后,立刻收敛情绪,开始思考下一步要怎么做。

尤其是本地的书吏差役,几乎把争取棉籽这事写在脸上了啊。

给自己家乡多争取一点是一点!

就连邓融邓将军都看向纪楚:“棉籽如何分配,确实是个问题。”

广宁卫肯定也想要!

别看士兵们已经有棉衣了,但棉花肯定不嫌少的。

眼看众人都要吵起来,纪楚直接道:“明年不分配。”

不分?

纪楚干脆拍板:“全都种在州城的官田里,由官府统一管理。”

两千斤棉籽,也就是两百亩棉花田的事。

再分下去,种错了怎么办?出事了怎么办?

“各县要在各个村子里选最好的农人,全都送到官田,在这一年时间里,跟白夫子学会怎么种棉花。”

明年的两百亩官田,既是给大家培育种子,也是教导大家如何种棉。

不然就是糟蹋种子啊。

种棉这事是很急,但也不能急中出错。

而且这东西,务必要每家都学会,每家都种。

让所有昌河州百姓都穿上棉衣,这才是最终目的。

纪知州的做法堪称绝对公平,大家只好答应。

不过纪楚不会亏待跟过来的两个县令:“你们两个县可以多二十个学习名额,让他们先一步过来学怎么种棉花。”

二十个?!

这可是好事啊!

两位县令立刻点头,跟着大人过来,果然没错!

一想到昌河州能够种棉,一想到顶多两年时间,棉衣就能普及,所有人别提多高兴了。

甚至从陇西运来棉衣棉被,都要成为历史。

当然,他们这里,也永远不会忘记曲夏州帮广宁卫士兵们穿上棉衣,更不会忘记相隔几千里的地方,还在守望相助。

谁让他们都是平临国的人,谁让他们都是一个国家的人!

棉籽的分配解决之后。

不过晁同知还有一个疑问。

“咱们的官田,只靠各村抽调的人,只怕人手不够。”

不管怎么说,那也是两百亩地。

靠着村子抽调人手,肯定不成的。

至于其他地方常见的佃户?

昌河州基本上是没有的。

还是那句话,地广人稀。

土地多,人口少。

土地便宜,甚至近乎廉价的情况下,谁会去给别人种地。

就算是给他人种地,多也是长工短工,不算佃农。

与之相比更加自由,东家也不敢苛待。

这里最珍贵的是人力,并非土地。

否则广宁卫的棉花试验田,也不用调拨士兵来种了。

别的不说,就官府的官田,若不是给了不错的待遇,根本没人去种啊。

如今这棉花虽好,却是调不开人手的。

“这有何难。”纪楚笑道,“年后自然有人过来种地。”

年后?

有人来种地?

不管晁同知,还是杜通判。

都知道昌河州有了棉花之后,常住在这里的人口肯定越来越多。

但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来的。

总要过个三五年,甚至七八年再说。

纪大人说的人是?

纪楚只笑,李师爷也笑。

还能有谁。

还是他们老乡呢。

原化州的曹家等人,已经在押往昌河州的路上。

有这些被流放的罪臣之后,还愁官田没人种吗?

而且更不怕他们使坏。

如今众人的情况,只有好好立功,好好表现的份。

不止这些人,还有不少罪犯家眷都会被送过来。

当初贪了那么多民脂民膏,如今让他们来建设边关,也算物尽其用。

晁同知跟杜通判已经傻眼了。

这样也行?

不对,这样也能算到?

倘若棉花没成。

纪大人又打算让他们干什么?

纪楚看着雪花覆盖的黑土地,直接道:“开荒。”

“这么多荒地无人开耕,实在太可惜了。”

他需要很多人过来开荒。

而开荒这事那样辛苦。

还是让罪犯们过来锄地最为合适。

晁同知忽然发觉。

即使滇州棉没有种成。

也不会阻拦纪大人建设这里的决心。

没了棉花,还能搞养殖。

不种棉花,还能种大豆,种高粱,种麦子。

或许曲夏州的成功并不在于种什么农作物,而在于辛勤劳作的百姓,以及敢想敢干的纪大人?

想到这。

他们之前紧抱着棉花的想法,似乎有点可笑了。

棉花会让这里的人过得更好,却决定不了此地百姓的命运。

果然,纪楚道:“此地可有良种培育的官吏。”

有是有,但没怎么努力过。

纪楚也不会再往前追溯,只道:“以后着重培育大豆,大豆是好东西,必须多种。”

至于麦子的良种。

他已经往曲夏州写信,从那边调取了。

也就是说,只要等到开春。

昌河州官田上种着棉花。

而百姓的田地里,则可以种上麦子良种。

甚至开荒的罪犯都已经在路上了。

听到这一件件安排。

晁同知杜通判,乃至在场的邓将军早就万分敬佩。

如此周全的计划,必然不是一时半刻想出来的。

定然是来的之前,就已经有了万全之策。

纪楚来这昌河州就是为了开荒,就是为了建设此地。

可笑他们之前,还万般小心,唯恐提起纪大人的伤心事。

这么看来,完全没必要。

纪大人胸有成竹,根本不会被其他人的想法所扰。

众人在广宁卫堪称简陋的驿馆内,越说越高兴。

从本地的农作物,再到山林里的山珍野兽,以及海边的盐矿珍珠。

以前看着平平无奇的东西,似乎都有开发的可能性。

最后聊到广宁卫。

这里的城墙跟卫所,也该修缮了。

这么一看,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