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第3/3页)

这话倒是真的,只要这里有口饭吃,多数人并不会主动离开。

说到底,还是要让利给百姓。

还是希望平临国乱起来。

他们一乱,就没工夫管自己了。

更希望他们别扯什么民为重,君为轻这种话,搞的自家百姓都想走。

这大概就是比烂?

生怕别人做得太好,让自己倍感压力。

不管他们如何想,反正都要捏着鼻子,学习昌河州的善政良政。

否则最多两年时间,梁国就要变成空城了。

纪楚听着梁国的情况,稍稍点头,又看向岐国。

岐国日子更难一点。

尤其是那岐国国王,还在发愁香料。

香料太难买了。

原本百金的香料够用半年。

现在因为昌河州严令禁止平临国各地售卖给他,就连梁国以及草原部落都跟着禁止买卖。

就让这香料极难获得。

要不是有些胆大的货商,甚至就要断了。

可那货商一次只卖一点点,而且每次都在涨价。

现在涨的价格,已经让他们承受不住。

“承受不住又如何,难道就不买了?”

“没有异香,那信众们肯定会起疑,现在那些信众们就有不满了啊。”

王后说着道:“再多加赋税,苦一苦百姓。”

还加?

即便是自己人,都觉得这话不妥。

而且信众们本就不满火炕的事没成,认为功德扣了也没好处。

现在还要加赋税,他们会高兴?

再这样下去,民怨沸腾,再虔诚的信众都会有疑虑吧?

谁料国王却点头。

就这么办。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让他再选,他绝对不会再扣下平临国的工匠。

惹到这种大国,实在太难受了。

国王等人是这样想的,觉得是他们得罪了平临国才这般。

可本地官员却觉得,应该不至于吧?

以他们的视角来看,其实中原王朝没那么严苛,大家维持面子功夫即可。

现在匠人都回去了,而且过去半个多月,该放宽对他们的贸易了吧。

加税的政令下去。

即使再迟钝的信众,心里都有些疑惑。

偏偏这个时候,隔壁的梁国传来消息。

人家国王在减税。

而且减税的幅度极大,甚至还帮本国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修火炕。

其他事也就算了。

修火炕?!

他们要用功德积分换的火炕,人家免费给修。

凭什么啊。

人家甚至已经开始行动了。

说是听平临国的话,所以这般做的。

而昌河州知州许诺给梁国国王的另一件事,更让岐国有了动荡。

这件事是纪楚深思熟虑过的。

拐了梁国那么多百姓,实在显得势大欺人。

倘若习惯了这样对待他国,难免显得傲慢。

再看梁国那边,不管真心还是假意,确实在逐步改变自己的政策。

政策的效果很是明显,梁国百姓流失得果然慢了。

既如此,就要有所鼓励。

“今年滇州府棉籽大丰收,额外多调了一些棉籽会送到昌河州,拨三千棉籽,送到梁国。”

如何分配,自然有所协商。

梁国人口不多,认真分一分,家家户户都能种一些。

这对同样处在寒冷地带的梁国百姓来说,是最实惠的。

对于梁国国君来说,自然更没的说。

别看平临国棉花越来越多,但对他们来讲,还是珍稀物件,若是本国能种,自然最好。

梁国官吏看着昌河州给的分配方法。

国王得到的最后,后面依次排序,他们这些官吏也分到不少。

再接着是本国的士农工商等等。

这是中原王朝的奖励吗?

有聪明人,已经悟出里面的精髓了。

“苛待百姓,他们平临国,就会拐走咱们的人。”

“善待百姓,则会给予帮助?”

好像确实是这样?

众人看向国王。

梁国国王早就意识到了。

就那群中原王朝的酸夫子们,确实在践行他们的信念。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他们真的把这句话当回事。

那昌河州的知州,能看不出来,他们这些事做得不情不愿吗。

但依旧愿意帮忙。

跟他们相比,自己又算什么?

有些想法顽固的,依旧觉得平临国另有他想。

可接触过中原文化的,难免多思多虑,忍不住为这种想法叹服。

等消息放出去,眼看原本惧怕他们的百姓,向他们连连感谢时,梁国国王都道:“算了,就按昌河州的方案吧。”

反正他分到的最多的,指头缝里给这些百姓漏一点,也够他们吃喝的了。

梁国国王甚至忍不住想。

我这样做,会不会再收到点好处啊。

那就更好了。

梁国这边政策放宽,百姓们大大松口气。

与之相比的岐国百姓,则还在被加税。

可这次即使加税,那国王跟王后也买不到制香所需的香料了。

因为那贩子说,这是最后一批货,说完扬长而去,根本不给对方机会。

而这贩子离开后直奔广宁卫营房。

纪楚跟邓将军正在里面坐着,“贩子”回话道:“回禀纪大人,邓将军,属下把该说的都说了。”

现在的岐国国内,只需要一根引线即可。

已经养好身体的钮海父子两人起身拱手。

这半个月不用东躲西藏,两人精神明显好了些,看着也有些气势。

他们便是纪楚找好的引线。

他们会拿着平临国的通缉令,直接报十年前的血海深仇。

当年平临国的贪官史家一行逍遥法外多年,也该落网了。

欠平临国百姓的。

欠岐国百姓的,都要一一换回来。

他们这边行动井然有序。

京城皇上跟内阁许阁老陷入深思。

前段时间,昌河州说要给皇上献马,送了传说中的秦王李世民同款坐骑。

然后又来信说,昌河州工匠被小国扣了,请求示下。

这些还在合理的理解范围内。

这封奏章呢?!

说岐国王室后人,愿意归降平临国,以后的岐国要叫岐州。

这是认真的?

他们没看错吧。

皇上以前以为,这是纪楚给他画的饼。

怎么这饼还真给他做好了。

他在任期间,还真的要开疆扩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