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猜忌(第2/3页)
什么人才会用“莫须有”来加罪于人?
当然是秦桧之流啊,留下千古骂名的大奸臣!
杨沅顿时脸色一变,强笑道:“本官只是秉公排查,由于你那段时间所在的位置,有着重大嫌疑,自然要先行调查。
你只消说明你所知道的情况就好,本官断案,是守规矩、讲证据的,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自然不会强行加罪于你。”
何逍一脸悲愤地道:“是么?方才卢御史提讯本人时直呼其名,其嚣张跋扈之态,俨然已经视何某为罪人了!
待进了这签押房,你杨佥宪又何尝不是把下官当成罪人?你坐着,下官站于此处,你与主审何异,下官与犯人又有何区别?”
杨沅咳嗽一声,怒视了卢承泽一眼,喝道:“本官说了,是请何押衙过来协助调查,真相未明之前,岂可当着宣旨院一众同僚直呼其名,我都察院办案是讲证据的,怎么可以飞扬跋扈,仗势欺人?”
卢承泽尴尬地道:“下官……下官,哦,下官是先唤过何押衙官职的,只是后来急于提……请人过来,一时言语疏忽了。”
杨沅挤出一副笑脸,对何逍道:“本官对何押衙并非以罪人视之,只是本官急于查明案情,一时焦灼,忽略了礼仪。咳,卢御史,还不快请何押衙坐下问话。”
何逍见了二人这般态度,不禁心中大定。
他们确实找出了自己,毕竟有些痕迹是无法遮掩的。
可是,能以此作为铁证吗?
显然不能!
既然如此,他们就奈何我不得。
只要我态度强硬一些,没有铁证,我就高呼冤枉,把他类比冤枉了岳帅的秦桧,这顶大帽子扣下去,他一个爱惜羽毛的朝廷新贵,断然不舍得把大好前程葬送在我的身上。
想到这里,何逍胆气顿壮。
他傲然走到一边坐下,欠身接过卢承泽递来的茶杯,优雅淡定地呷了一口,对杨沅一副推心置腹的口吻道:
“杨佥宪,您是为岳帅平反的大功臣,如今更是屡立大功。坦白讲,下官是把您视作我枢密院的骄傲的。
平时下官与亲友邻居谈起您,一直以曾和您同衙为官的经历为荣。
您为人正直,痛恨那没人性的禽兽,下官甚为理解您的心情。
下官曾任勘印房管库,对宣旨房诸般事务很是了解,就这么跟您说吧,您若直接从宣旨院着手调查,是很难查清真相的。”
杨沅虚心求教道:“何押衙何出此言?”
何逍道:“咱们枢密院各个职司衙门,其实是忙的忙死,闲的闲死,有很多清闲的官署和官员,一年到头也无所事事的。”
杨沅深以为然,颔首道:“不错,本官任职于枢密院的时间虽短,却也清楚这种情况。
就如枢密院所设置的尅择官,他可是一年到头也没一件事情做的。”
何逍听了不禁一呆:“尅择官?我枢密院中,还有这么一个官职吗?”
杨沅笑道:“何押衙在枢密院任职十多年了,居然不知道么?如今枢密院的尅择官名叫寒千宸,枢密院里确有这个官职的。”
“寒千宸?没听……哦!‘东西厨’里有个老寒,整天无所事事,到处转悠,难道他……”
“不错,正是此人。”
何逍干笑道:“呃,下官还以为他是东西厨的一个采办。”
杨沅摇头道:“非也,他是尅择官,主掌占卜吉凶的。”
何逍笑道:“下官对此确实一无不知,这个官职的名称,都还是头一回听你杨佥宪说起。
咳,话说回来,下官的意思是,我宣旨院勘印房,虽然不似这姓寒的一般清闲,但是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勘印事务。
您想,文教方面的书籍、佛道方面的经典,全都有礼部负责,枢密院主掌军机,能有多少需要雕版刊印、颁发天下的东西?
也就是秦熺担任枢密使期间,将编修史籍的事情揽了过来,为了给他的资历增加一笔大大的功绩罢了。
所以,勘印房实际上……”
何逍有些不太自在地坦白道:“所以,勘印房实际上,经常满屋的蛛网,那大门都不会开启一回。
如果有人在此期间私配了钥匙,悄悄潜入勘印房做些什么,那可真就有了‘灯下黑’的效果,是没人能够发现的。”
杨沅眉头一皱,示意卢承泽继续做笔录,又开口问道:“可是,本官查到,勘印房曾有大批材料进项,这……”
何逍道:“因为我勘印房的人无所事事,所以有时候会在外面接一些私活。
由于那纸张、油墨等材料,若非宣旨院正式进项的材料,是进不了枢密院的,所以只能从公账进货。
不过,我们虽然动用了公账上的钱款,但勘印房承接的这些私活,所得收入都是要上交枢密院和宣旨院各一部分的。
这一部分钱,足以弥补之前的花销还有节余,这些节余都会充入院库,当作日常支用的款项。”
杨沅一听就明白了。
他去临安府担任通判时,就因为小金库问题,和前任通判晏丁迟迟不能交接。
各个衙门都有自己的小金库,衙门里各司各署也都有自己的小金库,这就是时下的现状。
杨沅是没办法用这件事大做文章的,否则就是与满朝文武、天下官吏为敌了。
以现在的仵作勘查技术,能够判断出那死者是六七年前死亡的,这就已经非常难得了,不可能做出更加精确的时间判断。
所以,就算查到何逍这边曾有一段时间,进购了大量材料,并且早来晚走,潜进勘印房利用公家的技术和设备印刷私人印刷物,也无法确定死者就是在这个月被砌进墙里去的。
而且,何逍既然敢这么说,那么那段时间里,他们很可能真的承接过私活。
就算针对此事严加调查,相信所有涉及的人,都能证明这一点。
杨沅眉头紧锁,时而点头,时而摇头,显然是意识到这个看似简单的案子复杂之处了。
何逍道:“其实以下官看来,杨佥宪要破这个案子,应该从死者身上着手。”
杨沅精神一振,忙道:“此话怎讲?”
何逍道:“枢密院中任职的,若是官,便是京官,可以携带家眷。若是吏员或执役,那更是临安本地人。
一个小妇人,带着一个幼童,能进入枢密院,那么必然是他们的亲眷。
也就是说,这妇人和孩子应该是临安人或是当时随官员长住临安的女眷。”
杨沅的眼睛亮了起来,急忙道:“所以呢?”
何逍道:“一个妇人带着一个幼童,被人杀死,藏尸于夹墙之内,那就是失踪人口。妇人和孩子,是最容易被拐卖的人,临安府衙岂能没有报失人口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