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 清君侧

正旦这一天,大宋皇家要举行一系列的庆祝和祭礼活动。

虽说之前大宋在陕西吃了败仗,死了九万官兵,大宋的一位亲王也丢在了金国,迄今下落不明……

可是如今的大宋,终究比之前软趴趴蛇一般的样子,多了几分龙虎之气。

大理国,割了西凉州予宋。

西夏国,已经成了大宋的西夏路。

金国,至少在陕西,大宋还占据着天水。

新金、高丽、东瀛,甭管真心还是假意,都派了“贺旦使”来,毕恭毕敬以宗主国待之。

这就是排面!

是大宋自开国以来从不曾有过的排面。

而这,也是小皇帝亲政后的第一个新年,是他去年一年执政能力的总展示。

所以,这个正旦,格外的隆重。

早朝时,诸国使节、皇亲国戚、满朝文武,举行大朝会,向皇帝行朝贺之仪。

小皇帝赵愭身着最隆重的衮服,临御正殿,接受百官献上的贺表,并接受“山呼万岁”之礼。

唯一的不妥处,是宫殿太小了。

这么多的大臣站不下,需要轮班进展、献表。

高踞上座的小皇帝心中未免稍生遗憾。

临安市上,今天也是格外的热闹。

庆祝收获、辞旧迎新、拜贺、驱寒驱病、辟邪、祭祀、娱乐……

满城喧嚣。

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驱傩,放爆竹,沐香汤,饮屠苏酒,肃衣冠祭祖等……

皆为民间风俗。

太皇太后吴氏和皇太后谢氏等到傍晚,皇帝促请她们去宗阳宫皇家与百姓同乐之时,也没等到大长公主宋鹿溪来请安。

谢氏穿着件淡青色的褙子,倚着苏绣的靠背引枕。

旁边一树百猴嬉造型的灯火,在她身上罩了一圈朦胧的光晕,衬托的她愈发艳若桃李。

嘉国公主坐在榻沿儿上,和乃母有着六七分的相似。

唯一不同处,谢氏如同一枚熟透了的桃子,而赵宁儿却似一朵花瓣尖儿上才微微绽起桃红的蓓蕾。

两母女的脸色都不太好。

大长公主居然连正旦之日进宫请安、家人团聚这样的礼仪都忘掉了?

不可能忘的。

这分明就是不想来。

是啊,人家的丈夫为了大宋,付出了多少啊。

可现在却在北国生死不知、下落不明,朝廷却只做做样子功夫,根本不想救援,换了谁心里能舒服。

大太监站在阶下,又在轻声催促了。

赵宁儿忽然气鼓鼓地站起来:“祖母、母亲,宁儿身子不太舒服,就不去了。”

“还是去吧。”

一直坐在上首,默默喝着淡茶的吴氏放下茶盏,轻轻叹了口气。

“今儿是你皇兄亲政后第一个正旦,格外的隆重。

你是我大宋唯一的嫡公主,你不去,民间会有非议的。”

吴氏一站起来,谢氏和赵宁儿便也站了起来。

对于太皇太后这位祖母,赵宁儿还是颇为尊敬的,听她这么说,抿了抿唇,便不言语了。

皇太后谢氏见状,便扬声对阶下候着的大太监道:“摆驾吧,太皇太后往宗阳宫去。”

大太监松了口气,连忙退下安排。

……

宗阳宫这边,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已经到了。

正旦是新年,也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与检点。

回首这一年,便有人欢喜有人愁了。

欢喜的多是东宫派或及时倒向东宫派的文武大臣。

而强颜欢笑的,却是前朝旧臣,尤其是和晋王赵璩、燕王杨沅走动比较密切的大臣。

这一年来,小皇帝的所作所为,他们当然都看在眼中。

尤其是晋王还政、燕王去了金国之后的这一百多天里,小皇帝的所做所为。

有几个明升暗降的,

有几个“告老还乡”的,

有几个考课下下等,被迁、转、贬、谪的,

他们全都看在眼里。

从种种已经不能算是细微的迹象中,一些政治嗅觉很迟钝的官员,也有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

今天是正旦,是最容易叫人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刻。

过去的一年如此不堪,未来的一年,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呢?

当然,同样的事情,看在不同人的眼中,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东宫系官员们,则是个个神采飞扬。

透雕的精美漆几上,摆着几个花纹清雅的细瓷碟子。

碟子里盛着一些果馅点心、蜜饯小食。

范成大和虞允文端坐于几案之前,脸色淡漠,一点儿也没有品尝零嘴儿的念头,哪怕这是宫里的手艺。

他们对于未来有些茫然。

萧毅然和卢承泽如今皆是吏部重臣,格外引人注目。

因此不时有人上前向他们寒喧几句。

两人虽也含笑答应,聊上几句,但对方一走,脸上的笑容便一下子落了下去。

他们的处境,其实也不好。

他们身上,杨沅的烙印太深了。

小皇帝已经有了动他们的意思,也有了动他们的动作,只不过天官衙门,举足轻重。

而且他们又实在没有差错可以挑,所以还需要一些时间。

不过,东宫系的官员已经开始陆续安插到吏部重要职司衙门,开始进行过渡。

如今的大宋,不再是当初的冗官泛滥,不是政治上的积弊难返,不是军事上的疲软无力,

而是迅速取得一系列的杰出成果,又迅速遭遇了重大挫折,小皇帝这里又不懂得“为政不易,宽猛皆难”的道理,迫不及待地进行“换血”,所导致的新的种种即将爆发的矛盾。

乱象纷呈,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想寄生的、想挤占的、想反击的,全都在蓄势。

所以,火药桶就在这灯火辉煌中,安静地杵在那儿,随时等着跳出来,成为唯一的主角。

……

一条条大船,如同夜色下的巨兽,驶向了临安的渡口。

由于澉浦驻军没有拦截,而其呈报朝廷的奏章,也在慢的令人发指的传报路上。

如今又正值元旦,诸多衙门封印封门,正在休沐,所以朝廷上还根本没有人知道。

不过也恰是因为正在过年,临安内河河道上,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人头攒动。

赶在大年夜还在奔波的商贾和行旅人还是极少的,所以外河道上并没有多少船。

龙山渡王员外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准备好了数千人的吃食。

船一泊岸,一筐筐一盆盆的面食、米饭、酒肉、菜肴,便一车车送到了码头。

最大的旗舰上,就在甲板上,许多的人席地而坐,吃食都是用大筐大盆盛装的。

大家也顾不上什么讲究,就是席地而坐,大吃大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