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手刃魏王(第9/10页)
...
...
赵洵提着魏王李琏的人头一路上了凉州城头。
凉州城的守军看到这景象直是吓尿了。
“挡我者死!”
赵洵王霸之气四溢,感觉自己就像是网文主角一般自带光环。
赵洵很快登上了城头,随即把魏王李琏的人头挂在了城墙之上。
之后他利用真气把声音扩大了数倍:“某乃赵洵,魏王李琏勾结蛮族造反,如今已被本官诛杀。凡是凉州军者速速放下兵刃,可从轻发落。冥顽不顾者,必被诛杀。”
赵洵知道这种时候一定要击溃这些普通士兵的心理防线。
越多的人投降他们届时面临的压力就会越小。
有很多普通士兵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只是听命于自己的直属上司,只是单纯的听命行事而已。
赵洵只要给了他们选择的机会,他们多半会放下兵刃投向大周这边。因为他们本来也是大周人。
“什么,魏王殿下死了?”
“不会吧?”
“魏王殿下乃是亲王,怎么可能死的?”
“你没听说吗,魏王谋反被诛?”
“一个臣子敢杀亲王?”
“这个可不是一般人,他是赵洵啊。你们难道没听说赵洵的事迹吗?他可是最强大的新晋不良人。京师无数的案子都是赵洵破获的。后来赵洵还去了江南道和妖兽大战,靠着一己之力大破妖兽,端是还了江南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啧啧,怪不得,原来是赵洵赵明允啊。我听说啊这赵洵乃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后来被书院山长收入门下为徒。你们想想山长那是怎样的人物,那可是天下第一强者。他老人家看中的人物会差吗?”
“那倒也是。而且不仅山长,就连国师袁天罡也认了赵洵作义子。这也是超品强者啊。果然大佬的眼光都是一样的。”
“赵洵怎么会来凉州呢?”
“你没听说吗,他也是钦差团的成员。这次来应该是慰问河西将士的吧。”
“可是再怎么说,他也不能杀魏王殿下啊。”
“魏王叛乱,就不再是亲王,你可以理解为赵洵赵大人杀了一个叛贼。”
赵洵的一番话无疑在一众凉州军士兵心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他的刻意引导之下,凉州军的军心已经散了。
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在给一个叛国贼卖命。
哪怕这个叛国贼是魏王又如何?那不还是一个叛国贼?
他们效忠的是大周是朝廷,又不是魏王。
魏王既然是叛贼,又已经被诛杀,他们还有什么理由执行魏王的命令?
“我们应该将功赎罪。”
“对,我们应该将功赎罪!”
“趁现在还来得及,赶紧回头吧。”
“不要再杠头下去了。”
一众凉州军士兵恍然醒悟,开始和西域联军切割。
西域联军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个变化,不过他们并没有加以阻止。
因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和延沃尔此刻脑子里在天人交战。
他当初之所以愿意绕过沙洲前往凉州,是因为在凉州有魏王这个接应点。
他们可以用凉州做跳板,接下来再合力进攻长安。
拿下长安血赚,拿不下来也不亏。
可现在局势完全不同了。
因为魏王被诛杀的缘故,凉州军再次倒戈。
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是投向了大周朝廷的那边。
如果西域联军再不撤离,很可能面临里外夹击的不利局面。
他们本就是孤军深入,是没有后续的。
和延沃尔决定还是及时撤军比较合适。
长安就像是一块肥肉一样,虽然诱人但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
为了吃肉搭上性命绝不是聪明人做出的选择。
...
...
“呜呜呜,呜呜呜...”
低沉的号角声响起,西域联军撤军了。
凉州军并没有追击。
一来他们现在群龙无首,二来他们数量上也处于绝对的劣势。
眼下当务之急是赶快返回凉州城中。
他们丢下了手中的兵刃表示自己绝无恶意。
随后城门打开,他们陆陆续续进城。
面对几万降兵,如何处理绝对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赵洵在和吴真卿商议了一番之后,选择了把他们暂且安置在城中。
但这些降兵中的军官必须要处理。
他们或多或少知道去沙洲的目的,可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遵命照做,这和毫不知情的凉州士兵是两个性质。
赵洵命人将这些军官全部缉拿斩首,几百颗人头悉数挂在城墙上示众。
闪电般的处理了凉州之变,总算是稳住了局势。
失去了军官的蛊惑后,这些凉州士兵不可能再做出谋反的事情。
接下来就是给朝廷写奏疏说明情况了。
这才是真正令人脑壳痛的事情。
就算显隆帝再怎么不待见魏王,但李琏也是显隆帝的亲儿子,不是妃子跟隔壁老王生的。
虎毒不食子,当初魏王李琏和赵洵在酒楼之上争斗失手把赵洵推下楼去,致使赵洵“身亡”,显隆帝也只是责斥了魏王一番,提前把他打发到了封地就藩。
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显隆帝的态度。
如今赵洵干脆利落的砍下了魏王李琏的脑袋,爽确实是爽了,但也得考虑到显隆帝接下来的雷霆震怒。
当然了,赵洵是占着理字的。
毕竟魏王李琏公然勾结西域胡族谋反,想要率部进京清君侧篡位。
这个是无数人在场证实的,有这么多人证在,显隆帝即便是想要耍赖不认也不可能。
但赵洵还是要做好备选方案。
那就是一旦显隆帝发疯针对他,他该怎么做?
不回长安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如此一来他的家人们怎么办?
所以不管怎样,他还是要回到长安的。
有山长在,有国师在,有青莲道长在,赵洵也没什么可惧怕的。
思定之后赵洵便写好奏疏,请三师兄龙清泉动用传送术将奏疏传至长安城。
...
...
长安。
大明宫,紫宸殿。
显隆帝正在有滋有味的用着晚膳。
御膳房今日别出心裁的做了一道红烧狮子头。
和一般的红烧狮子头不同,这道红烧狮子头乃是取的刚刚出生的小羊羔的头做成,远比用肉糜攒成的丸子更有口感。
显隆帝夹起一块肉来送入口中细细咀嚼着,一时间龙颜大悦,便要下旨赏赐做这道菜的御厨。
便在这时内侍监郑介捧着一份奏疏,急匆匆的从外踱步而来。
“陛下,凉州急奏。”
“哦大伴啊,奏疏放那边吧。你快来尝尝御膳房做的这道红烧狮子头。味道真是绝了,鲜的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