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本世界完(第2/2页)
贼寇日日逼近,战火悬在天上,所谓的情报工作,也并不完全在后方。敌方追杀、叛徒出卖等等事情,更要用智用脑,最危重的时刻,阵地全部沦陷,卫衣雪孤身送情报,荆榕与秦逸留在后方医院,已经不分来路,只要是个人,就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无数次轰炸,每一次活到第二天,都是一次劫后余生。
他们仨和别人不一样,阵地里的人们也都清楚:这三位前辈是念过书,做过许多工作的,而且成天嬉皮笑脸,是阵地里格外特殊的一道风景线。
秦逸闲着没事,就拉着卫衣雪和荆榕,往已经伤痕累累的栈桥边上走,一路走到堤坝上方,对着一望无际的海边,忧愁地指:“看见了没?那对岸就是榆关。”
榆关和琴岛正好在黄海西,一个口,半个圆,的确两两相对。荆榕和卫衣雪一直撺掇他划个小船回家,很受秦逸唾弃。
舞厅被他们转手给了莫小离夫妇,武馆的孩子们都很争气,男孩们各自都考入了军官学校,为奔赴前线而准备;小花回了琴岛,也加入了组织。
成为武侠小说主角的孩子们,最后真成了侠士,这也让莫小离格外的骄傲。
这样的岁月,普通人和三人组一样,没什么大的差别,大家都是洪流中的一颗小石子。卫衣雪姓名在外,他们三人的编号和信息,一直到他们本人离开时,都不曾纪录在册,直到再过三十年,有新的人从故纸堆中翻出。
柏韵是在战争结束后回到的故土。这么多年来,人生浮沉,她也已有了自己的阅历与眼界。她携夫带女回到琴岛,先四处查访,通过层层关系得知了莫小离的住处。
莫小离早已经年逾花甲,退休不干了。
舞厅被他和九姑娘看得好好的,后来三人组不再回来,他们也就转手了,仍然回武馆教孩子们学功夫。
“荆先生,卫先生的东西,一大半在我们这里保管着,另一大半在冰城。”莫小离提起这两个名字,语气也很激动,“还有小秦先生,我们失散了,失散了……但我想他们三人,不论生死,一定一直是那样子。”
自由潇洒,沉静安宁,成双成对,羡煞神仙。
秦小兄弟最后看没看出卫衣雪和荆榕的关系不好说,可莫小离和九姑娘是看出来的——他们也是有情人,自然知道天底下其他有情人事怎么回事。
柏韵坐在他们面前,听着莫小离回忆:“那会子卫老师可喜欢荆公子了,年岁好还是不好,他每周都要送荆公子一束花,茉莉花;有时候也换成玫瑰。我老伴可羡慕了,说看人家卫老师,多罗曼蒂克,多会疼人。”
“他们的许多东西,我们不敢动,也在等他们的亲人来找。”莫小离最后戴上老花镜,将家中其他的东西,都交给了柏韵。
一别数十年,但当初的指点和恩情,仍然历历如新。柏韵的学费来自学社中共起的基金会,她回过后查证,发现那基金会也是荆榕一手创办的。
荆榕第一次离开琴岛时,已经将所有的资产做了妥善安排,留下来的东西,大多是稿纸和记述。卫衣雪的物品,也只有一些散碎的随身物件而已。
柏韵随后又在儿孙辈的陪伴下动身,去了一趟冰城。
冰城受轰炸最严重,但三人曾在的破钟表行保存了下来,地下室里放着器械零件,墙壁上挂两件西服:一件暗红,一件深蓝。相依相靠,亲密无间。
柏韵抬眼看着这两件衣服,好像就看到记忆中那两人一起的时光。
她没有带走其他东西,她带走了这两套西服,随后替荆榕一一捋清那些文债。
本以为这件事会很难,结果发现荆榕本人此前已打过招呼。战争的那一年,荆榕已经停笔,将未完成的合约一一解约,完成的整理归档,没有闲债。
只有一本书尚有争议——“一双草木”的面世作《琴中武馆》原来版权在琴岛小报,后来转给冰城出版社,是因为琴岛小报黄了。但之后,琴岛小报的出版人又另起炉灶,与冰城出版社争夺版权,这事在当年没有下文,出版的事情也就搁置了。
现在尘归尘土归土,柏韵作为荆榕的侄女,拿回了全部版权,考察一番后,还是决定将刊印的事情交给冰城出版社,合约只有三年,三年后交琴岛小报发行精装版。
两家出版社都没什么异议——初版和精装版都是卖得好也拿得出手的,更何况,他们的老人还在,甚至有几位主编,都见过荆榕本人。
这件事唯一遇到的问题就是序。当初荆榕自序一篇,还剩一篇序,说要请旁人作序,他们大抵推测出,当初应该是卫衣雪写序,但实在已经找不到底稿。
在出版社再三邀请之下,柏韵答应了,作为亲属补序一篇,以全读者对“一双草木”的好奇之心。
柏韵如今身任学社主理,在国外有单独的实验室,已经是桃李满天下的理学博士,写起序来也严正谨慎,当众也有两家出版社主编的鼓励和指导,书籍出版后,人人都说这序做得也好,尤其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末尾那句话:
“以上就是我对‘一双草木’先生的全部印象,他与他的挚友、我的恩师卫衣雪先生在琴时,常带我去听戏。那个年月,女子听戏是很新潮的一件事,他们说没关系,只是一观人间风流,我不知什么是风流。后来我也遍观舞台戏剧,有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回头再看这段时光,听他们的故事,只觉得风流无边。”
————本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