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第2/4页)
小李工作两年,类似的手术做过不少,但这孩子身份特殊,突然麻醉过敏,他一时慌乱,手中动作都慢了。
患儿已经休克,再这样下去,小手术要出大事。
护士急得想去捶小李的头。
南栀提醒道:“肾上腺素肌注,**静注。”
一分钟前,手术台上的其他人还对南栀的话存疑,现在无一例外都将希望放到她身上,全都期盼着小李听到提示后能开口。
小李道:“对,对,推肾上腺素0.5mg,**30mg,地塞米松10mg……”
南栀蹙眉道:“基本都达到最大用量了,患者是9岁孩子,体型偏瘦,目测不超过24公斤。”
刚准备用药的医生护士又停了下来。
所有人都在看南栀。
小李心情复杂。
手术室进了个莫名其妙的人,说了堆莫名其妙的话,关键是……都对。
这么多人都看到他的慌乱,下了手术,他一定会被主任骂死。
不过……
关键是把手术顺利完成。
小李说:“多谢提醒。”
他重新说了一遍用药剂量。
十五分钟后,护士激动道:“血压升到80/60了,人也是清醒的!”
她感激地看向南栀。
他们手术小组能活下来了!
手术顺利完成。
下了手术台,小李才发现自己冒了一身冷汗。
他主动找到南栀,“今天多亏你了,利多卡因严重过敏导致休克,实在不常见,我经验不足,没能第一时间发现。”
局麻发生过敏反应的很少见,即便有,也局限在酯类局麻药中,利多卡因属于酰胺类。
“以前只知道患者酯类局麻药过敏时,可用利多卡因补充,原来利多卡因也会过敏,现在想想我都在后怕。”
麻醉医生和几个护士也走过来。
“真是太玄了,我是真的第一次遇到利多卡因过敏的,以前用利多卡因的病患,基本都没做过敏试验,幸好没出事。”
南栀道:“虽然只是少见的病例,但还是都做过敏试验比较保险。”
麻醉医生笑道:“绝了,你看起来比陆敬玮医生还牛,不知道她知不知道这一点。你是哪科的医生,怎么想到利多卡因过敏的?”
他估摸着,南栀大概是院长刚请来的人才,又和陆随在一起,不是心外就是心内的。
只不过他没听说最近医院又来新人了?
李医生问:“你是哪个科室的,心外吗?”
南栀乖巧道:“我是儿科的医生,目前正跟着盛医生学习。我看过利多卡因过敏的病例,症状一致,所以想到了。”
李医生:“……”
麻醉医生:“……”
其他医生护士们:“……”
儿科,在康宁医院存在感几乎为零的儿科。
几人的表情完全控制不住。
李医生:“儿科……病患多吗?”
麻醉医生:“还没撤掉啊。”
一助:“原来儿科还有医生?!”
陆随忍着笑意道:“你们不用太惊讶,她只是看起来厉害,其实是……山村里的姑娘,被下乡医疗队看中来康宁医院打杂的。”
相中南栀的马明艳也没觉得南栀多好,到现在都没发现她的本事。
医生们:“……”
听听陆随说的是人话吗?
山村里的孩子,看过的病例比他们都多??
陆随道:“行了,有这愣神的功夫,不如赶紧去把病例写出来,利多卡因可能导致过敏是大发现,国内绝对还没意识到,去吧。”
几人对视一眼,曾经的战友立刻变成“敌人”,转身夺路狂奔。
*
恩德医院儿科住院部有多人病房也有单人病房,医院里不成文的规矩,单人病房一般是为身份不一般的人准备的。
金瑞徘徊在病房附近很久,一直没找到机会进去。
值夜班的护士走过来,见金瑞还在,无奈道:“金主任,你就别为难我们了,主任交待过,他的病需要静养,而且还有传染的风险,不能随便进去探望。”
金瑞有些着急,“克罗恩病怎么会传染?”
护士也说不清楚,单人病房的病人神神秘秘的,她都没看过病患的检查单。
“我真不清楚,但是霍主任说得清清楚楚,绝对不能随便让人靠近患者,尤其是您。”
金瑞问:“你确定他说了绝对不让我进?”
护士点头,“我哪敢骗您。”
金瑞无言。
他看向单人病房,灯关着,他不知里面发生何事。
胡鸿方来恩德医院也有几天了,霍主任到底打算如何治疗?
这病……真的能治吗?
*
《孙晔》杂志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医学杂志,十分权威。
孙晔是历史上出色的大夫,流芳百世,是在如今的首都所在地出生的,所以办杂志时,以他的名字命名。
杂志会发表论文,也会发表各种罕见病例。
首都从事医学的都会订阅此杂志。
杂志社常年加班。
医学杂志,审稿的编辑也都是懂医的。
他们要在一摞摞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
各地医疗发展水平不同,绝大多数刊登的稿件都来自大城市大医院。
小地方也会有人送稿子来,但质量都一般,或者已经发表过类似的内容。
这也不奇怪,真得了疑难杂症,都得往大城市跑。
今天邮局送到的稿件格外多,编辑得加班看完。
他一连看了十几个稿子,价值都不高。
放在后面的是一篇来自临川市的稿子。
临川市,编辑都没听说过,一看便是个小地方,编辑不报什么希望。
但秉着公平的原则,所有稿子都要看,他漫不经心地拿出稿子。
克罗恩病,富雅医院能接过几起病例,以前也有相关论文发表。
编辑起身去给自己泡了杯茶,又找来些点心,接下来还得继续敖。
他一边看稿子,一边喝茶,喝茶的动作却慢慢停了。
这份稿子写得十分详细!比以前发表的论文更详细!
不仅详细,稿中的胡鸿方病例也是不常见的,对方猜测和基因有关,可惜现在无法验证。
胡鸿方的病例很有意思。
再往后看,还有些关于治疗克罗恩病前景的问题,甚至包括如果提取
、制作。
美中不足的是,只有理论,没有实验。
不过就算不看最后一部分,只看邢飞的病例,也很有代表性,绝对是值得上杂志的,最前面的内容整理得也很丰富,有很多点他都不知道。
编辑起了浓厚的兴趣,他迅速找到落款署名。
临川市,没听过。
康宁医院,没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