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第2/2页)

荀彧在陈国坐镇,并不在陈留,此时参与会议的是荀彧的侄子荀攸。

荀攸比荀彧略大,和其他荀家人一样,有着一副好相貌。但他颇为缄默,并不常开口,看上去总像在出神。

刘昀知道荀攸的性子,并没有急切询问,而是将手中的纸笔推向荀攸的方向——

是的,纸笔。就在不久前,刘昀抽空让天工阁制作了一批适合书写的“左伯纸”,已经开始投入使用。

荀攸接过纸,落笔疾书。

郭嘉只往荀攸的方向瞥了一眼,便继续先前未完的话,“不若避开沛国,待黄子琰拿下兖州,率大军从泰山郡出发,沿着彭城南下,悄悄取了这两个郡国。”

戏志才颔首:“我亦有如此想法。不知主公如何抉择?”

“若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拿下彭城、下邳,恐怕并非易事。纵然奉孝、志才说得在理,关于这'取城'之法,犹需从长计议。”

“这是自然。”郭嘉以袖掩唇打了个哈欠,转向放下毛笔的荀攸,“或许,公达已有决议?”

荀攸淡淡说了一句“略有头绪”,便将手中的纸折成方块,递给刘昀。

刘昀打开“方块”,开始查看上面的内容。

等看完上面所写的文字,他弯起唇,用朱砂在堪舆图的两个部位各打了个三角。

九江郡,北海国。

……

孙策回到南阳郡,向孙坚详细描绘一路的所见所闻,取出怀中的布囊,将秘信交给孙坚。

封口处犹盖着火漆。孙策虽然不曾打开信件,但刘昀在缣帛上落笔的时候,孙策就在他旁侧。因此,对于信上的内容,孙策早已心知肚明。在交出信件后,他随意在孙坚旁边的茵席上坐下,一口饮尽案上的酒水。

眼角余光捕捉到孙坚骤然收紧的五指,孙策一愣,下意识地看向自己的父亲。

信中的内容他不说倒背如流,也记得七七八八。这只是一封普普通通的回信,怎么会让他父亲做出如此怪异的反应。

“阿父,莫非这封信有什么不对?”

孙策坐直身子,往孙坚的方向凑了凑,借着对方摊开缣帛的手,将整封信从上到下地读了一遍。

还是他之前看到的那封信,并没有被人掉包,行文也没有任何不妥、失礼之处。

正当孙策怀疑这信上是不是有什么他没看出来的暗号,又或者字里行间隐藏着他没有发现的深意,孙坚已然将这封信放下,从旁边的小箧子里取出另一块缣帛,两相并列。

起初孙策并不明白此举的用意,可当他看清楚两块缣帛上的笔迹与内容,孙策蓦然睁大眼,取过缣帛,细细比对。

孙坚盯着缣帛上的字,语气沉沉:“陈王世子……就是这些年暗中为我们运送粮草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