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袁绍虽然对曹操深感不满,但他知道,要与独占幽州的公孙瓒对抗,他必须与曹操守望相助。

如今曹操虽然深陷青州之乱,丝毫帮不上忙,还要自己提供支援。但只要曹操在青州守着,紧挨着渤海大本营的东部就不会陷入南北夹击的窘境。曹操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助力。

所以,尽管袁绍心中极其不满,已经到了要发火的边缘,他还是压下情绪,捏着鼻子给曹操准备了几十车粮草。但关于结盟的念头,经此一役,被他彻底抛到脑后,不再提及。

真正急着结盟的应该是曹操才对,他又何必上赶着求盟,任由曹操提各种条件?

袁绍重新写了一封求盟信, 寄给并州的张扬。

初平四年,十月,袁绍与占据并州南部的张扬结成同盟,共同抗击公孙瓒。

公孙瓒曾经派往兖州支援刘岱的那支骑兵一直没有回来,他也没太在意,只以为那支骑兵都死于青州黄巾军的乱蹄之下。

那支骑兵并不是直属于他的部曲,其中也没有受他器重的大将,即便全部折在兖州,他也一点都不心疼。

他现在唯一在意的只有南部的老仇人袁绍。

想到袁绍,公孙瓒恨得牙痒痒。

刘虞那厮惯会用仁政收买人心,他杀了刘虞,整个幽州都悄悄为刘虞举丧。袁绍这混账乘人之危,拿刘虞的死当由头,给他扣上不义之名,妄图动摇幽州民心,着实可恨。

公孙瓒在心中痛骂袁绍,又想到上回仿冒的信件似乎并没有成功离间袁绍和曹操二人,对出主意的田豫生出几分嘀咕。

田豫这出的莫不是馊主意?竟一点成效都看不见。他该不会是惦记着刘备的旧情,为了帮刘备拿下青州,才出了这个计谋?

尽管没有证据,公孙瓒还是对田豫起了疏远之心,不愿重用。

南边,兖州。

刘昀带了一支军队,从东平国进入鲁国的边境。

他们一处密林中驻扎,按兵不动。

前哨举着用琉璃打磨成的望远镜,站在树上,悄悄查探城池外的动静。

刘昀和荀攸坐在帐中,手持兖州的名籍,正在核算东平、济北两国存留的人口。

不多久,一个传信兵带着羽檄而来。

刘昀接过这封被加急的情报,拆开一看,略有几分意外地扬眉。

荀攸沉静地坐在一旁,将刘昀的神色变化收入眼中,若有所思。

下一刻,刘昀手一伸,那封密信就被递到荀攸的眼前。

“公达也瞧一瞧。”

荀攸默然接过密信,上面只简单地写着一句话。

——陈宫派出使者,欲与谢将军结盟。

短短几个字,犹若带着千回百转。

荀攸将密信折起,作出评价。

“乱人耳目,不可信。”

吕布和陈宫但凡有点野心,就不可能和他们结盟。这结盟的事,八成是假的。

“他们为何要这么做。”

刘昀同样一眼察觉密信中的异常,只是他暂时想不出来——陈宫此举的用意是什么,想借着这个举动达成怎么样的结果。

荀攸思索片刻,用指尖在案上划了一个字。

——间。

间,既有“离间挑拨”之意,也有“除去无用的幼苗”之意。

刘昀眸光微动,看着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的桌案,脑中急转。

荀攸所指的,到底是哪一种?亦或者……两者皆有?

似是看出刘昀心中所想,荀攸缓缓颔首。

“借陈国之手,除曹操、张超之苗。甚至存了离间陈王与谢将军之意。”

难得荀攸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刘昀见他抿唇,不知他这是不习惯多言,还是口渴,便取过边上的水壶,替他倒了杯水。

“那依公达之见,我们当如何回应?”

经过大半年的相处,荀攸已经习惯主公时不时的照拂。他接过竹筒制的水杯,饮了几口,这才继续道。

“假意听之,实则置之。”

表面上答应对方的结盟之计,让对方误以为计谋成功。实际上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对陈宫提出的所有要求都敷衍了事。

听到这个回答,刘昀差点没忍住笑出来。

荀攸虽然不喜多言,但他的言语时常带着一种天然的冷幽默,总是莫名戳中刘昀的笑点。

刘昀也不知道哪个字好笑,但就是想笑。

“便依公达之言。”

几天后,在彭城国的谢源同时收到刘昀和陈宫的密信。

他先是打开刘昀派送送来的信,看着上面“假意听之,实则置之”的八个大字,有些摸不着头脑。

听之,置之,这个之指的是谁?

带着浓重的疑惑,谢源又打开陈宫寄来的那一封。

谢源本以为陈宫寄来的是宣战信,却没料到,上面每个字每个词都指向求盟,传达了与陈国结盟的意愿。

再结合刘昀寄来的那封信,谢源还有什么不懂的,这个“听之,置之”的之,指的就是陈宫。

谢源不喜笔墨,这次带来的文员貌似只有郭嘉,便找来传兵:“郭先生何在?”

传兵回答:“正指导几位郡望商讨'演讲'事宜。”

演讲?演讲是个什么东西?

谢源懵了一瞬,随即利用拆字法进行理解。

演,有推广、传布、推演之意。而讲,有论说、重视、谋划的意思。

所谓的演讲……也许是指传播某种论说,或者推演某种谋划?

谢源的猜测已十分接近真相。他也是在这时候才想起来,出征前,刘昀曾给了他一封信,让他在掌管彭城之后再打开,还说这件事郭嘉也有参与。

谢源连忙在随身行囊中一阵翻找,找出信,查看内容。

“广而讲之,发放米粮……”

念着其中的两句文字,谢源恍然。

原来,泰山郡后勤运送那么多粮食,并不是为了攻城而准备,而是为了这时候能拿出来用。

结合郭嘉一路上悠哉的表现,谢源不由怔神。

难道,世子帐下的那几位谋士,早就料到他能不费一兵一卒就进入彭城,占领两个郡国?

世子他……究竟是从哪找来这么多借借无名,又年轻多智的英才?

带着难以言喻的心情,谢源向传兵问了郭嘉等人的所在,换上常服与软甲,快步前往目的地。

谢源赶到的时候,一眼就看到郭嘉站在楔形木梯上,举着一个用纸卷成的空心筒,朝着张昭的方向喊道。

“张子布,注意'声色并茂',既然要作'演讲','广而讲之',就不能畏畏缩缩,一定要让民众感受到你澎湃的情感,与藏在古板外表下的火热真心。”

谢源:“……”

这是在做什么,不是在商量“演讲”的事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