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申请专利,定婚……
五百套金针光靠苗族那位老爷子打制,不知道要弄到猴年马月。
邱秋找针灸研究院的程老师,看他们有没有这方面的作坊或是老手艺人。
有呢。
程老师道:“研究院跟苏州一家传承百年的针灸厂有合作,它们生产的针灸规格有二百多种。”
邱秋抿唇,不太满意。
程老师笑笑,又道:“建国后他们先后增添了拉丝机、电动砂磨机、手辐砂轮机、弯曲器、电弧焊接机等设备。产品销售遍及20多个省,一千多家单位。”
邱秋看看程老师,知道这怕是国内最好的一家针灸针生产厂家了:“能打电话,让他们的负责人过来一下吗?”
“别!”任章华匆匆赶来,阻止道,“他们厂生产的针灸针型号不过二百多种,还多用机器。邱秋你那套金针有九百九十九种型号,其中异形针、镶嵌特殊材料的、极细极粗且有特殊要求的、带有特殊涂层的,以及需要传统锻造、淬火等工艺处理的,机器是做不出来的。我看不如这样,咱们自己找来老师傅办一个加工厂。”
程老师轻嗤,哪会不知道他的打算,自从美国总统访华后,传统中医再次走上国际舞台,针灸亦跟着火了起来。
针灸针的需求跟着增加,这时候别说推出邱秋的那套金针了,只将名号打出去,不说在国际上如何了,国内势必要大火,那这个加工厂,还愁销量吗?
程老师能想到的事,邱秋又何尝不明白。
捏了捏眉心,邱秋双手环胸,看向任章华:“是咱们学校单独办厂,还是跟研究所合作?”她可不想被学校拿捏。
程老师双眸一亮:“邱秋可不只是你们学校的学生……”
任章华摆摆手:“知道、知道,没想把你们落下。邱秋,给你打金针的那位老手艺人,你看能不能将人请来,工资、福利、住房、户口我来安排。”
“老爷子今年六十多了,他有两子,长子是他们大队的赤脚医生,小儿子跟他学手艺,太过精细、特殊的做不了,一般的还是能打制的。”
任章华听出邱秋的意思:“行,老爷子和他小儿子一家是吧,你只要把人请来,后续就交给我吧,保证安排得妥妥帖帖。”
邱秋颔首,拿起办公桌上的话筒给邱嘉树打了过去。
邱嘉树接到电话,以为是要给昭昭打的那套金针呢。
金针打好了,他正准备这两天去趟昆明,请王争找火车上的同事帮忙捎来呢。
既然是要请龙老爷子出山,那这套金针,便请老爷子带过去了。
“你跑一趟,把事情跟老爷子说清楚,要不要过来,由他自己决定。”
“好。”
安排好这边的事,邱秋转身看向任章华:“你们建这个厂是不是得用我的图纸?”
任章华点头笑道:“你是想以技术入股吧?放心吧,你能考虑到的,丁老师都帮你想好了。学校借你的东风办这个厂,想要的是名气。这个厂单单以我们学校和研究院办起来,短期内是没办法实行股份制的。”
“计划经济体制下,多数人认为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与咱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经济不相容。这种观念,改革开放没有个几年,是很难改变的,特别是身处在国家单位的我们,阻力之大你怕是难以想象。所以邱秋,你得拉史大华入股。有港商加入,那一切流程就好办了。”
邱秋点头:“行啊,我去找他。”
说罢,转身出了针灸研究院办公室,去了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史大华听到邱秋的来意,不由抬头看了看天,瞅有没有馅饼掉下来。
邱秋敲了敲桌面:“史先生,还得请你帮个忙?”
史大华忙端正坐姿:“您说。”
“我那套九百九十九种型号的针灸针图纸,得麻烦你帮我找个律师申请专利。”
“好,我等会儿就打电话把人叫过来,听你差遣。”
邱秋被他一本正经的态度逗乐了,“扑哧”笑道:“不用这么急……”
“哦,他要从香港过来,是得几天。”
邱秋:“……”
“邱医生,办厂的钱我全拿行吗?”怕邱秋不理解,史大华解释道,“我是这么想的哈,你们学校和针灸研究院不是想要名吗,那就挂个名呗,剩下的你出技术我出钱,咱俩不就把这事办成了,也省得管理层混进太多人,把事情弄得复杂化,后续不断扯皮。”一帮老狐狸想抱着邱医生吸血,也得看他答不答应。
邱秋略一沉吟:“我对办厂不了解,但我知道要生产跟医药医疗器械有关的产品,得向药品监督部门申请生产许可,并提交相关资料,对吧?”
史大华点头:“需要准备完整的技术文件,包括针灸针的技术规格、设计文件、性能测试报告、安全性、有效性评估和临床试验等。”
话没说完,史大华便明白了邱秋的意思。
针灸针做出来了,得测试、评估、临床试验吧,那这些报告若有研究所来提供,一遍便可通过了。毕竟人家有这方面的人脉。
史大华大白牙一呲,笑道:“我明白了,股份还是要给的,只看多少了。”
邱秋自认除了医术,在其他事上,她不是个聪明人,遇到这种情况,当然是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办了。
“那接下来的事,就交给你们了。”
“放心!”史大华笑得越发无害了。都是合作关系了,为了厂子的发展,学校和研究院帮忙拿下一块好地皮,让医药管理总局将他们厂指定为医疗用品厂,不过分吧?
邱秋搓搓小臂上冒起的鸡皮疙瘩,只觉他笑古怪。
“邱医生,既然要办厂了,不如办大点,名字我都想好了,‘华航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怎么样?除了生产针灸用针,咱们再弄条假肢生产线吧?”
邱秋双眼一亮,国内的假肢厂他们考察了不少,灵活度和材质一直不能让邱秋满意,若是他们自己生产,有史大华在香港的人脉和财力,未必不能突破国内现有的技术和材料。
史大华一看便知道邱秋关注点在哪了,遂又笑道:“针灸针一些需要人手工打制的,一个老师傅哪够,咱们全国撒网,高薪聘请,总有老艺人出山。假肢生产的技术人员我找各大院校、研究所申调。厂里的工人、管理人员,咱们就用因伤退伍的军人和他们的家属,当然若是他们不能胜任管理岗位,我会另外向各大院校聘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