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夺情(二合一) 安氏派玉管出来时,早……(第2/3页)
正这般想着,就感觉自己的手被沈父轻轻握了一下。她顿时一个激灵。
安置老太太身边的人?是了,她方才说老太太去的突然,所以老爷才让她安置伺候老太太的人,因为只有这些人才知道老太太去之前的一切细节。
难道老爷是怀疑什么?
这般想着她抬眼看向沈父,果见沈父眼神灼灼的看着她,好似在暗示什么一般。
她郑重的点头道:“老爷放心,你我夫妻一体,我定会好生安置老太太身边的人,替您尽孝。”
沈父闻言,面上就浮现出欣慰之色。
沈妩在门口听着里面的说话声渐落,才示意一旁的佩兰为自己通禀。
“老爷,夫人,五姑娘来了。”
听到女儿来了,沈父轻咳一声,放开了安氏的手。安氏扬声说道:“让阿妩进来。”
“女儿给爹娘请安。”沈妩对着沈父和安氏行了礼才坐在一旁的椅子上。
安氏就关心的问道:“你的东西收拾的如何了?事出突然,底下人难免慌乱,阿妩你屋里的丫头们可还得用?”
沈妩给了一个让安氏放心的眼神,说道:“娘不用操心我,我屋里有辛妈妈在,且前不久才从京城回来,收拾箱笼辛妈妈她们都是有经验的。”
“那就好。”听到她的话,安氏才放下心来。
倒是沈父,看着沈妩有些消瘦的脸颊,担心道:“阿妩才刚回来,如今又要长途跋涉,身子可受的住?”
“爹爹别担心,女儿还撑得住。”
然而她越表现的坚强,沈父就越心疼,转头叮嘱安氏道:“前两日我拿来的那支山参,你带着路上熬了汤给阿妩补身子,另外前两日不是说给阿妩做了几身毛皮衣裳么,让绣房这两日赶赶工,赶在你们出发之前做出来。”
听到这一番话,安氏就不由嗔道:“老爷的吩咐妾身记下了。真是,这些还需要您巴巴的嘱咐,难不成我这个当娘的还会亏待了阿妩不成?”话虽如此,眼里的笑意却是怎么也压不住。
丈夫记挂着女儿,安氏便也投桃报李的关心了一番瑜哥儿,“我想着我们这些大人可以不用带太多行礼和伺候的人,到时大家一处凑合凑合也就是了。瑜哥儿一个小孩子,却不能如此草率,他的乳母必是要带齐的,还有大奶奶,她要照看瑜哥儿,身边的一应物件也是不能有缺的,他们娘俩必是要多带些人的。”
沈父听着露出欣慰来,说道:“就按夫人说的办吧。”然后又道:“就是委屈你和孩子们了。”
“看老爷说的,什么委屈不委屈的,瑜哥儿可是老爷的长孙,又一向是个乖巧懂事的,我自然是心疼他的,便是诺哥儿和诵哥儿两个做叔叔的也时时惦记着呢。还有我们阿妩……”
安氏说着似是想起了什么,就道:“前些日子阿妩这孩子让底下人做了牛乳粉,巴巴的要送了给瑜哥儿吃,还是大奶奶说瑜哥儿有乳母喂奶,这才罢了。”
“我们阿妩是个好姑姑。”沈父面带温色的看了一眼沈妩,说道。
不过随即又皱了皱眉,问安氏道:“我记得瑜哥儿比阳姐儿大半岁?”
“且不止呢,瑜哥儿是年前生的,阳姐儿年后生的,便是算日子也要相差八九个月呢。”安氏回忆的说道。
“看两个孩子身形,瑜哥儿却是与阳姐儿一般大小。”这下沈父的眉心皱的更深了,语气不免带上了几分责怪:“曹氏是如何照顾的?”
徐宝镜带着阳姐儿给安氏请安,所以沈父是见过那孩子的,小小一点儿人,已经能在大人的扶持下走动几步了,小身子颤颤巍巍的十分惹人。
而比阳姐儿大了八九月的瑜哥儿如今同样走路不稳当。
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曹氏的能力。
安氏自然知道瑜哥儿被曹氏养的太过娇气,不过这会儿在沈父面前她倒不好实话实说,不然就有告状之嫌。
她只道:“每个孩子的体质许是不一样,等瑜哥儿大一些许是就好了。”
曹氏到底是儿媳,沈父提过一句就不好再多说了,他只叮嘱安氏平日多看顾着瑜哥儿,省的曹氏年轻不知轻重,养坏了哥儿的身子。
不过动几句嘴皮子的事,安氏便也应承了下来。
听着两人家常的话告一段落,沈妩才出声问沈父:“爹爹,圣上为何与您夺情?”
夺情,一般是给战事紧急时的武将或身在要职的朝中官员,而今汝州有什么要事么?
听到两人谈论政事,安氏便带着丫鬟去了外间,又让佩兰守在了门口,不许人打扰。
屋里,沈父见没有别的人了,才低声道:“南边遭了水灾,难民们为了活下去,只能跑出来,大都北上来了。”
沈妩听着突然想起她前不久从京城回来时,在南阳城外看到的难民。
“如今这样冷的天,朝廷竟然还没有将难民安置好,不怕出问题么?”她皱眉道。
沈父眉峰挑了挑,说道:“已经出问题了。之前万寿节,当地官员不敢将遭灾的事报上去,因此耽误了救灾的时间。
之后朝廷要赈灾却没银子,难民挨饿受冻的跑出来找活路,沿途的城镇却都关闭了城门,不想接收。前几日荥州城外已经出现难民哗变,圣上大怒,下旨问责荥州知州。”
沈妩听得背后生出一层冷汗。
沈父却还在继续道:“这两年气候格外怪异,秋里南边发大水,冬里北边又大雪不断,冻死了无数人,连带着西北边境又开始不安稳。
唯有地处中原的河南山东还安生些,因此圣上下旨从这两地征调粮食赈灾,好歹先把难民安抚下来,无论如何今冬不能再出事了。”
如此一来,河南的官场就不能有大的变动,沈父这个汝州知州也就不能在此时丁忧。
听到这里沈妩又喜又忧,喜的是有沈父当靠山,自己在汝州的基业保住了,忧的是朝局好似越发不太平了。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在现代生活过的沈妩,比任何人都懂这句话的份量。
“爹,我回京之后被服厂那边你可得帮我看着些,可别让人抢了生意去?”沈妩殷殷望着沈父道。
沈父闻言,面上露出几分意外,“我还以为你要嘱咐为父帮你看着窑厂。”
毕竟两处营生比较起来,窑厂明显更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