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统一中原 此次问责是沈妩自回到都……(第2/2页)
因着在沈妩的统治下,一直着重对思想的渗透改革,因此而今在她的治下女子称帝早已没了阻碍。
朝臣们商议一番,很顺利的定下了国号大安,年号启华,启华元年八月一日沈妩在长安登基称帝。
有意思的是,沈妩即位时南边的大成朝廷派使臣送来了国书,祝贺沈妩建国登基。这就意味着大成朝廷承认了沈妩的合法性,如此便使得江南的其他势力不能再以沈妩是女子的身份而指责她称帝的不合理。
沈妩称帝虽然不需要任何人的肯定,但目前来说大成的这一举动的确为她带来了好处,因此当大成皇帝崩逝新君继位时,大安也派了使臣去参加继位大典。
大成的新继之君正是沈姝的儿子,这位皇长子虽说体弱,不是长寿之相,但当初大成迁都南方时,宗室子被其他势力几乎迫害殆尽,包括皇次子也被人暗杀了,如此皇长子便成了唯一的独苗,所以最后还是由他继位了。
大成有这样的君主,沈妩也不担心其发展壮大。
对南,大安与大成暂且止战,对北,有沈谦代为周旋,如此一来大安便迎来了一段和平时期。
沈妩趁此时机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内政改革以及高速的工业发展。
当然除了国事安排,她还有家事也需要花费心力,而最重要的家事便是她的继承人问题。
鉴于古代人的寿命平均为四十,且女子的生育最佳年纪普遍认为在十八岁左右,以沈妩如今二十有八的年纪,被认为是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所以臣子们催她定下继承人的折子如雪花一样多。
而除了少数臣子在催生之外,大部分臣子却是提议她过继沈家族中子嗣,当然也有建议过继徐家族中子嗣的。
对此沈妩无奈的同时倒也没有生气,主要是这些建议过继子嗣的臣子并不是有二心,而是害怕她这个女君万一因生产有闪失会危及社稷安稳。
不过,她却完全没有过继的打算,她才二十八,且身体很健康,这个年龄在现代正值生育的最好时机。而且她还有系统在,并不惧怕怀孕生产时会出现意外。
于是在臣子们的争论中,沈妩宣布怀孕了,且已经过了前三个月的危险期。
如此,争论的话题又变成了沈妩这一胎是男是女,且要不要立嫡长为太子。
对于沈妩来说,她的打算就是只生这一个,孩子无论男女都会是继承人,当然这要建立在这孩子还算贤良的基础上。若当真此子天资不佳,为免害人害己,她将会做出别的选择。
因此,无论朝臣们心思如何,沈妩和徐勉都不为所动,沈妩安心养胎,于启华五年八月一日诞下一女,是为皇长女,取名沈明曦。
沈妩否决了臣子们在长女刚出生时上书立太子的提议,却在长女长到六岁,已经能看出其天资聪颖的时候册封其为皇太女。
有了继承人,这江山社稷便有了后继之靠,大安君臣以及百姓的心里都安稳了许多。君臣上下一心,一边治理国内民生,一边开始收复江南疆域。
中原大一统,但凡明君无一不渴望实现,对沈妩来说也不例外。
于是在南北和平十年之久时,大安终于发动了收复疆土的战争,两年后江南等地被纳入了大安的疆域范围,沈妩于启华十二年达成统一中原的成就。
中原大一统固然是一项无上功绩,但沈妩却并未停下脚步,她将视线放在了北边的凉国。
此时她已经年将四十,这在古代已经算是进入老年期了,因此大安的朝臣们并不赞同朝中政令多在攻伐之事上,他们认为现今君王的精力应该多放在培养后继之人上,而大安就只皇太女这一颗独苗,就更应该重视了。
沈妩对此并不置可否,继承人是该好生培养,不过开疆扩土未必不能继续进行啊。
她才四十而已,她觉得自己起码还有四五十年好活呢,等将女儿培养出来,能独挡一面时,她再对大凉用兵也不迟。
徐徐图之,她完全等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