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美国是最大饭圈(第2/3页)

“至于所谓国产保护月,从来没有过。06年《疯狂的石头》,07年《疯狂的赛车》,08年《赤壁·上》,09年《赤壁·下》,今年六月《曹操》,七月《泰囧》,八月《通天帝国》,三通娱乐在暑期档从站稳脚,再到相庭抗理,逐步压着进口片打,是靠实力完成的。”

“碾压排片,路人没得选择,更完全是屁话!谁都知道三通娱乐电影分成高,院线一直有意见。从上映到下映,泰囧单日排片只有两天过了50%,然后这两天甚至都不在周末,是在工作日连续逆跌情况下,才涨到51%,然后就因为新片上映被砍了。”

当然,大部分路人观众比较客观。

客观去看待《创梦》。

这不看还好,一看问题就大了。

洞天网给出的评分6.5分,刚刚及格。

高赞都很犀利,不是情绪评价。

【我发现外国所谓大导演,和国内电影水平差不多。我在想,与其让日本人帮他回国,干嘛不把他的孩子接到国外呀。这事容易多了吧。这和《十月围城》剧情没区别,非要在港岛开会,非要等而不是撤离。为了故事进行而生硬的设定。】

【这片子过誉了。一帮人忽悠人呐,什么要懂几何学,逻辑学,建筑学,还要有奥数基础,可怜很多人也跟着说确实很难懂。搞的像蒙娜丽莎一样。看不懂的是看不懂,看懂的人也会说真的很难看懂。】

【感谢大家的回复。这个片子确实有些特色,但若刨去它的“玄”以外,剩下的也只能说“还行”。大家就是因为它太“玄”了,搞得神神秘秘的。最最受不了的是还要用几何学、建筑学来分析它。有些东西太神话了。】

【“欧式几何”“罗氏几何”“不可能空间”等论调,还有人朋友提出了“莫比乌斯环”……这些都是扯淡。】

【普通爆米花电影】

【伟大的科幻都是规则简单而充满想象力的,设定可以天马行空,但要确保足够的代入感。

《创梦》剧情没有一个自洽的逻辑,在大多数时间里,导演只是不停地推出新设定,想象力只放在如何推出更复杂更酷的设定上,场景却越来越被现实所束缚。

最后在一片未阐明的设定中,留下未知,给一个故弄玄虚的结局。

这方面比《盗梦》差远了,沈三通只是用梦境作为引子,讲的是挑战为富不仁者打败腐朽旧秩序的故事,立意和故事差距太大。】

沈三通的平台,给了一个友善讨论的空间。

不讨论不知道,一讨论大家发现《创梦》经不起讨论。

【用“图腾”来判断梦境与现实。人出现在梦境中,是“突然性”的做梦,所以他潜意识里很难想到他是在做梦。

这两点就推导出一个非常大硬伤——“图腾无用论”。

主角刚刚用图腾验证过是“现实”,场景一切换,他还得验证一次。

也就是说主角需要无时无刻的用图腾来验证“现实”,因为梦是“突然”发生的,前一分钟是“现实”,他并不能保证“现在”是“现实”。

这不得把人累死吗?】

最让一些观众无法接受的是智商受到了侮辱。

【影片已经不是bug的问题了,是决定影片架构的逻辑问题,导演制定复杂的规则来吸引观众们的思考。结果这个规则千疮百孔,根本经不起推敲。

一个电影没有几个bug是不现实的,但一个电影存在严重的逻辑问题,却为人称道,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Bug问题,缺点,被吹成了优点。

已经不是对一部电影的看法,而是有人挑战中国观众认知。

最让一些网友觉得有大问题的,提意见只能在洞天网和微博讨论起来,其他平台很难。

【豆瓣、时光网、网易影评人部落等几大网站几乎全是正面的声音,把《创梦》夸上了天,几乎形成了一种追捧。

期待那些用华丽辞藻为《创梦》高歌的人们与我理性讨论,期待出现驳倒我观点的人。

真的很悲哀。我的评价,只有在洞天网能形成讨论,其他沉没在一片歌功颂德的海洋里,没有回音。】

【真是悲哀!除了洞天网,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在豆瓣、时光网等平台,分别发帖子、联系人。

可是根本没有回应,我的帖子就这样沉下去。。

难道全世界只有称赞的声音吗?难道不能够提出质疑吗?

就像我帖子里面说的,哪怕有人站出来,告诉我哪里分析错了。可惜根本没有人告诉我答案,没有人回应我的质疑。唉!】

俗话说,真相越辩越明。

有不同的声音终归是好事情,可是除了洞天网,无人辩论。

《创梦》差评在其他平台,被挤得烟消云散,永远垫底。

这一刻,有点恐怖故事的味道。

沈三通一直没有发声,而是观察舆论变化。

很可喜。

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了“滤镜”的存在。

不合理感越来越强。

沈三通也发现围绕美国的一切,真的是很像后世的饭圈。

不是一般粉圈,而是更狂热的饭圈。

困在一个信息茧房里面,民主、自由之类和一些饭圈的专有名词一样。

只是这个饭圈很大,比娱乐饭圈更大。

饭圈玩法,本身就是军用转民用,全世界最大的饭圈就在美国。

美国四年一次的打榜更是世界最大的饭圈对决,似乎一切又很合理。

沈三通也观察到他的形象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人通过中间人牵线搭桥请客递话,不是说着玩的。

当他拒绝,媒体机器的全力发动,真的把沈三通的个人形象和导演作品逐步剥离,将他塑造成了“大号愤青”“极端愤青”“无脑愤青”。

铺天盖地的小作文将他与“愤青”强绑定,并淡化他作品电影。

在光天化日之下,逐步解绑沈三通“国产电影之光”的标签。

能量非常强大。

不是说沈三通有产业就可以抗衡,真正全方位立体的舆论攻击是可以毁掉一切成就的。

面对如此双标,和这种全方位的抹黑,如果不是有产业,能够持续输出破圈的电影,换个人,早就实现了围剿,彻底扼杀。

面对这种摧毁,沈三通反而很兴奋。

围绕美国的话题充满饭圈性质,而饭圈无不标签化。

吸引人入坑的标签越烂,能吸引到的人越极端。

比如,在娱乐饭圈,如果一个明星,美国明星,在中国的所有选择,都是错误的,站在对立面的,这种标签很难吸引正常人。

而换个角度,颠倒黑白,是无法永远维持“滤镜”和“饭圈话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