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全方位崩塌(第2/3页)

沈三通简单说了一下,因为他也在思考。

最近几年,好莱坞大卖影片,越来越少原创IP,票房排行榜前列越来越多续集。

卡梅隆是独一档,而且未来卡梅隆这个独一档也会转向玩续集。

沈三通要是继续走下去,不只是赢市场,逼格也赢。

好莱坞是零和博弈思维,沈三通赢,他们就觉得自己输了。

徐光头很懵,沈三通这个层次太高了,这是国际层次的博弈,宁浩拒奖在这个面前多少有点小打小闹了。

徐光头:“没什么办法吗?”

沈三通:“《大圣》太强了,这是第一部,要是第一部能冲到全球第二,再重映一下,肯定还有一波增长,然后第二部成绩会更进一步。”

徐光头倒吸一口凉气,这才明白,海外的围剿不只是针对《大圣归来》,已经看到了续集潜力。

确实,《大圣归来》明显有第二部。

不说海外市场增长多少,过几年后,国内市场肯定还会涨,沈三通来了一手“交个朋友”,下一部国内市场破百亿都有可能。

到那个时候,海外市场随便有点成绩,《阿凡达》记录就破了。

聊了会,沈三通让徐光头先等等,他要和发行部门继续讨论应对。

经过一番讨论,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坏消息是,《大圣归来》肯定要被打压,三通娱乐渠道覆盖不了的欧美市场,各种幺蛾子少不了,后续票房锐减是必然。

对此,沈三通也没法做什么。

因为人家市场、媒体一把抓,而且能狠下心。

两头堵。

沈三通如果想要找个立场接近的,只有华人院线,而华人院线的影院数量有限。

影院数量多的院线、发行方,立场很坚定。

一旦出现非西方电影要突破记录,肯定反手镇压。

好消息则是沈三通知道华纳还会求他。

下个月初上映的《巨人捕手杰克》这部奇幻片会扑街,扎卡施耐德执掌的DC第二巨头超人也不如预期。

只是未来海外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恐怕连沈三通的电影都吃不到,只能通过合作分一杯羹。

开完会,已经一个多小时以后。

沈三通和徐光头看了他拍的东西,发现已经剪辑完了,五十多分钟。

看完之后,沈三通很是震惊。

这个视频以纪录片形式把围绕《无人区》的私下交易,展示了出来,三方进行勾兑。

宁浩、柏林电影节艺术总监,还有一方进行牵线的势力,身份不明,但很有能量。

这玩意要是放出去,属于石锤。

不是猜测和考古,而是柏林电影节的巨大丑闻。

沈三通问徐光头:“你什么想法?”

徐光头:“做出来了,当然想放出去。”

沈三通:“你征求一下宁浩的意见,毕竟事关他,我不好说。”

这个纪录片沈三通觉得还是有必要让徐光头和宁浩商量一下,他和宁浩恩怨已经了结。

“行。”

徐光头懂了,领命离去。

柏林电影节的风波,烧到了三大。

很多往事浮出水面。

“国王奖”颁发的时间节点,不早不晚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表同步。

戛纳电影节现任主席雅各布也是在1978年登台的,1978~2000年,雅各布担任戛纳电影节总代表,负责电影节艺术方向与选片工作。

2000~2014年,升任电影节主席,全面主导电影节战略发展。

上台即做了一件“大事”,改变电影节的性质。

将原本各国自主选片,换成由电影节进入各国挑人选片,将原本在各国自己手中的审美权、道义权一举夺走。

并且将原来这个重点在欧洲的电影节,转变为一头为好莱坞打擂台,成为培养非西方“文化叛逆者”的国际电影节。

1978年后先是湾岛,后是大陆,最后是香港。

而大陆的影视圈在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下,想搭乘名利便车。

拿个奖一夜之间便成“大师”,海外版权大赚大赚。

艺术总监弗雷莫有时亲赴中国,被投怀送抱的电影人拥簇着,个个都想套近乎。

戛纳电影节为上述三地专设了挑人班子,深入大陆角角落落,与其说是艺术甄选班子,更像是意识形态、国际战略调查组和策源地。

柏林如是,戛纳如是,威尼斯就特殊吗?

平衡话术也没用了。

想要既肯定维护文化主体性的勇气,又强调国际交流需避免对抗思维,最后呼吁中国电影人应学会用世界语言讲述本土经验,而非非此即彼。

将这波争夺审美标准、文化定义的行动,打为民间情绪,淡化反抗色彩。

然而,说的越多,错的越多,漏洞百出。

越来越多人发现了规律。

标准掌握在国外,靠国外拿奖,行业在西方地位高,但是在国内地位低或者不是那么赚钱,都容易被渗透,失去审美定义权。

特别是回望去年莫言获得诺奖。

也许诺贝尔奖本身并不是服务于西方文化霸权的一项文学奖,但它事实上却成了这样的文学奖。

有些事情,并不是瑞典文学院的成员所能决定的。

现在的情况,就事实而言,诺贝尔奖在客观上表现为给予西方作家和东方叛逆者的一种荣誉。

不是说诺贝尔奖服务于谁,而是事实上,它成了这个。

几个月前,但凡说一句诺奖的不是,“一点独立思考能力都没有”“太容易被洗脑”“阴谋论”的帽子就要飞来了。

此刻,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文化,文学、艺术包括科学,体育,不能寄希望于一个“国际”机构足够公正、权威,代替自己行使最高评判权。

定义权,要想办法掌握在自己手里!

沈三通也在关注,短短几天,舆论变化非常之快,不由眼神一动。

文化标准再往里延伸,那就是劳动定价。

如今以及未来,制造业的收入微薄,和劳动强度无关,也和技术含量没有关系。

原因只有一个,掌握这个世界劳动定价权的,并不靠制造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一个产业工人能养活一家四口,养两辆车加宠物,生活滋润。

以后其他制造业国家,再也无法重新这一辉煌,因为掌握劳动定价权的美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美国干工业的时候,制造业就会“昂贵”,收入就会高,美国以金融为主,那么金融、艺术、体育……就变得昂贵。

除非主动打破这个,否则没有定价权,越能吃苦,苦头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