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鸡窝里飞出个金凤凰……(第2/3页)
话说回来,有个“神婆”同行也挺好,这样才能跟真正能治病的中医和西医有所对比。
本以为参加节目的就他们几人,等到蒋小珍开完会来到休息室时,才知道原来还有一位高人要同行。
这位高人来得最晚,是一位年龄看着三十出头的男人,瞧他穿着一身蓝色的道袍,头发也留长盘起,想来应该是道家修炼的人士。
男人的话很少,只说了自己名叫王云峰,在豫省的一处深山道观修行就结束了他的自我介绍。
虽然他同在场的人说话时还算客气,但却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傲气,用鼻孔看人的态度好像在对所有人说“你们都是一群菜鸟”一样,让沈妙觉得很不舒服。
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各个年龄段都有了;
学医的、学道的、学仙的,各个领域的也集齐了。
说是去给人治病,但沈妙总觉得这么浩浩荡荡的架势是要去集体做法降魔,那个发疯的男人要不是个什么妖魔精怪、齐天大圣,都对不起他们发动了这么多的人。
在出发之前,沈妙这才听蒋小珍说,除了自己和梁旭之外,其他人都是男人的父母拜托她寻找的。
为了治好儿子的病,他们什么方法都用过了,这也是实在无计可施,才想着找些旁门左道的能人,看看他们能不能有治疗疯病的锦囊妙计。
唉,也是,要是吃药能有用,谁会愿意相信跳大神呢?
在去男人家的路上,蒋小珍又重新跟大家叙说了一遍他的情况:男人名叫宋晨,今年二十二岁,三年前患上了偶尔发疯的病,只有经常吃人参才能稳定病情,减少发病。
“……所以今天请大家来,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宋家父母,看看宋晨到底是生了什么病。”
“交给我们,你就放心
吧!”
蒋小珍话音刚落,张荣就接上她的话,信心满满道。
蒋小珍:“那就辛苦各位了。”
“这病真是闻所未闻,听着确实邪得很。”沈万山低声嘀咕了一句。
沈妙这还是头一次见他犯难。
之前虽然也碰到过什么疑难杂症,但他多少能摸到一些头绪、理出一些线索,今天这个病……唔,目前还真不太好说啊。
*
省电视台的大巴车在城市中一拐又一拐,终于停在了一处家属院的门口。
一对五十多岁的夫妻翘首等待了许久,在看到印有电视台的大车朝这边驶来,脸上焦急的情绪才稍稍放松些许。
“各位老师好,麻烦了,真是麻烦各位了!”
“这一路辛苦了,不好意思,给各位添麻烦了。”
“你好你好,不用这么客气。”
夫妻俩很有礼貌,在看到车上接连下来了几位老师后,不住地弯腰向他们鞠躬表示感谢。
他们没有准备什么昂贵的礼物,只提了一兜新鲜的橘子和几袋豆奶,下车时恭敬地将自己这一片微不足道的心意递到大家手里。
这是豫市棉花厂的家属院,能住在这里的都是厂里的员工。
市棉花厂可是国企,能在厂里工作的人工资都不低,光看家属院里面停着的那几辆小轿车就能看出来,棉花厂员工们的生活质量应该是高于市平均线的。
可是来迎接他们的这一对夫妻却是衣衫褴褛,脸色也十分憔悴。沈妙比他们的儿子年龄还大两岁,按理说,他们和沈妙爹妈的年龄应该没差多少,可头上却已遍布白发。
男人叫何新军,女人叫王娟,得了疯病的是他们的儿子,何胜伟。
他们是棉花厂的老员工,原本再过两年等着儿子大学毕业,他们就打算退休享享清福了,可如今为了给儿子治病,不仅白天要在工厂工作,晚上回家后还要接点零碎的杂活儿。
跟着他们来到家里时,何胜伟还没回来,听说是去书店里看书了。
这间六十平的房子是厂里分给他们的,因为这两年连续不断地给儿子买人参治病,家里的家具基本都卖掉,只剩下一些破旧的桌椅,和一台外壳碎掉了一半的收音机。
何胜伟的疯病应该没少发作,家里到处都有被摔砸的痕迹,桌子上那一处凹下去的坑看着还很新,估摸着是这几天刚留下的。
听他们说,何胜伟读大学之前还好好的,是读了大学后才开始发病的,发作起来就是大喊大叫乱摔东西如同一只疯牛。
这时候,要么得用绳子绑着,靠意志力硬挺着疯劲儿过去;要么就得及时吃人参,才能恢复平静。
“人参?大概是什么样的?多少年份的?剂量一次多少?”沈万山问道。
“必须得是超过二十年的,”何新军回答说,“剂量……发病的时候得吃一口,平常吃多少都不一定,反正他感觉不舒服了就得吃。”
二十年啊……
听到这个年份的时候沈万山都不由得惊了一下。
人参的年份越大,里面人参皂苷的含量就越高。一般十年左右的人参仅能起到日常保健的作用了,要想调理身体和治病,确实需要二十年以上的人参。
不过沈万山倒不是惊讶于此,而是他把二十年的人参当成水果,时不时就要吃上一点……这么大补元气的药,吃完不得天天流鼻血啊?
沈妙和沈万山对视了一眼,同样感叹道:“二十年的人参一克在药房得卖十块左右,一根下来少说也得几百块了……”
“是啊,”王娟跟着叹了一口气,“药房卖得贵,有时候还买不到……唉,头开始一个月也就吃两三根,我们多少还负担得起,现在一个月要吃十来根,我们家真的是负担不起了。”
当父母的,谁会希望把自己孩子的伤口揭给全天下的人看?
他们也是实在没办法了,总不能让孩子一辈子被这么个怪病给拖累了吧。
“那他这个病是怎么造成的,你们知道吗?”蒋小珍拿着话筒继续问道。
“都怪我们……”
提起儿子的病,王娟的眼眶瞬间就湿润了,一开口,眼泪便跟着落了下来:“是我们给小伟定的要求太高了,总希望他能够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怎么也没想到……”
听王娟说,他们从小就对儿子有很高的期望,再加上儿子确实要比同龄人聪明许多,他们就更加期望儿子能够成为飞出鸡窝里的金凤凰了。
因为儿子是在学校发病的,他们也不知道具体原因,只是常听儿子自己经常念叨学得头疼,心里憋得慌,所以便猜测可能是压力太大造成的。
简单了解一番情况后,蒋小珍将话筒递给了一旁的张荣,问:“张老师,根据您的经验,您觉得何胜伟的病因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