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瑟瑟显然仍未从消息的冲击中完全镇定下来,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抑制不住地微微拔高了些音调。

随她最后一个绷紧的音节坠地,屋中顿时显得分外静默了起来。

她微屏呼吸等待片刻, 见李霓裳的目光凝定, 一动未动,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不安地再次开口,解释:“公主暂也不必过多顾虑……他只身来的,看着不像是来发难……”

“请他到客堂。”

李霓裳抬起眼, 说道。

当孟贺利见到李霓裳的面时, 他的态度相较于他带来的那个透着咄咄之势的“命令”,显得分外谦恭。甚至可以说,透着几分小心翼翼的卑微之色。

他是谢隐山的干将,从前地位便就不低, 如今随天王势涨,必早也封官进位。李霓裳叫他起身不必行礼,孟贺利却不从, 执意郑重叩拜。

李霓裳观他风尘仆仆,叫入座, 他更是辞谢不受, 恭立一旁。

李霓裳作罢,道:“图确实在我这里,天王若要, 我可交孟将军转呈, 也是一样。”

“天王是要公主亲自携图。”孟贺利急忙说道。

“将军可知为何?”李霓裳望向他。

孟贺利迟疑了一下,“卑职只知传话,其余……不敢妄自揣测。”窥她不语, 忙又道:“公主无须有半点担忧,放一百个心。卑职不才,却也可以项上人头向公主担保,公主此行,绝无性命之虞,更不是要将公主扣留或是怎样。天王说,公主去便是,绝不阻拦公主回来。”

“将军误会了。”李霓裳解释,“我并非顾虑此事。天王既要我去,我自当欣然从命,只是我这里正有战事,不便离开。”

孟贺利径直道:“李长寿的儿子不会有事!”

“崔重晏和陈士逊或能一争,有天王在,这里还轮不到他做主!”

他说话的语气与方才已是截然不同,神情里更是流露出来几分惟有长久立于巅峰才能有的一股由内自外的自信之色。

李霓裳从座上慢慢站起身。

“请公主稍安,很快会有消息送到。这边若是无事了,便也请公主尽快动身,好叫卑职能够回去交差,卑职感激不尽!”

“不敢打扰公主过多,卑职先行告退。”

他向李霓裳行了一礼,随即匆匆离去。

李霓裳在无眠中度过了一夜。到了次日,傍晚,瑟瑟也从城外匆匆归来,屏退旁人,不顾喘一口气,便向李霓裳禀事。

她在城外定好的会面之处等了一天,始终没有等到崔重晏露面。

显然,他应是被什么别的事羁住了。

“孟贺利应当没有说空话。忠节小将军或很快就能回来。”

瑟瑟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神情复杂,喜忧半掺。

于武节而言,崔重晏固然是个巨大的威胁,然而那位天王,他又怎可能是善人。他在这个时候忽然施加援手,怀的到底是何目的。

瑟瑟的话,也很快得到验证。当天的夜间,李长寿又一次收到鹿关那边送来的急报。不过与此前不同,这一次,是一个他没有想到的好消息。

驻在鹿关附近的崔重晏兵马不知何故突然退去。崔栩起初以为又是圈套,不敢贸然再次追击,派人出去刺探,感到不像是诈,担忧仍被困住的李忠节,便再次领人过去救援,半路竟遇到了李忠节一行人,这才知道,原来不止驻在鹿关附近的敌军不见了,原本困住李忠节的众多飞龙军也都走了。

李长寿起初几乎不敢相信。很快,部下也奔来相告,说探子回报,驻在平城几十里外的崔重晏大军也开始撤退了。他亲自出营几十里察看,果见远处,无数火杖勾勒出的大队人马如长龙一般,在黑夜中缓缓而去。

李长寿这才相信,退兵应当不是崔重晏设下的计谋。他赶回,于天明时分,接到了返程中的李忠节一行人。

祖孙相见,恍如隔世,李忠节见到祖父,纳头便拜,说因自己不慎,害祖父担忧。李长寿禁不住老泪纵横。祖孙正叙着话,崔栩也从后赶上,翻身下马,双膝跪地,解衣露背,双手高举一根荆条,羞惭满面地恳求李长寿鞭抽自己,以惩其罪。

李长寿将人扶起,安抚了一番。

李忠节只受了些轻伤,莫名脱困得以归来,庆幸之余,更是困惑,见过祖父后,迫不及待追问,究竟出了何事,崔重晏突然退兵。

李长寿直觉,此事必与公主有关。

乱世当头,本就没有朋敌之说。今天的朋友,明日便可能翻脸,同样,今日刀戈相见,明日也有可能化敌为盟。

只有先设法生存下去,才有可能谈及别事。孙荣、崔昆、秦福波,范方明……他看着众人一个一个兴起,又看着众人一个一个陨落。

武节在短短三年里能有今日之势,甚至可凭地利与崔重晏的大军对抗,这在从前,是不敢想象的。但也仅限于此。想短时内便实现长公主的心愿,光复圣朝立国称帝,恐怕不大现实。

除了耐心,更需要时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此番崔重晏再次兴兵到来,他便有一个直觉,崔或是另有所图。

即便不是为了救孙儿的缘故,公主开始考虑与崔联盟,他也不会反对。非但不反对,反而会一如既往全力支持——因为在他们的头上,另外还有一座大山。

天王的军队已踏破了南疆的烟雨,回师北顾。他听闻中原那些天王统御之下的地方在沉寂了数年之后,又再次鼓噪沸腾了起来。不管天王是顺势就此改换名号登基称帝,还是会继续维持现状,接下来等待他们这些人的,恐怕都将会是前所未有的雷霆之击。

至少目前为止,他们当中,看不出有谁能够足以独力掀翻这座大山。与其被各个击破,倒不如放手一搏,先过这最大的一个难关。

李忠节心思机敏,见祖父沉吟不语,忽然想到了一种可能,心登时激跳起来。他欲待发问,瞥一眼身畔的崔栩,又强行忍住,将祖父引到一旁,这才变了脸色。

“难道公主答应了崔重晏?”他想起三年前的事,愤怒与羞惭齐齐涌上心头。

“倘要公主委身才换来我的性命,我不如战死在了鹿关!她人在哪里!我这就去见她!”

他年轻的脸庞涨得血红,冲动之下,转身便待离去,被李长寿喝住。

“不得鲁莽!公主之事,岂容你置喙!”

他强行拦下李忠节,再次严厉告诫一番过后,正要赶回城中亲自面见去问清楚,一名公主身旁的近卫到来,带来了她的口讯。

“公主说,她有要事在身,需出一趟远门,归来时日不定。这边的事,便都交托给刺史了,有劳刺史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