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次日清早, 李霓裳的军队护着白姝君的马队,继续往河东赶去。
上路的第二天,白姝君便收到南线来自绛州的急报, 韩枯松和潞州刺史与何尚义大战正酣的时候, 那梁胄或是与何尚义达成某种协议,纠集三万人马,竟也加了进来。
此前谁会料到天王如此意外身死,以致于此前受他统御的多股势力分崩离析,因此, 在预先的计划中, 这一场大战,南线并非重点,重点是在北方。
更何况梁胄从多年前投效天王起,就十分稳定, 从未有过任何越界之举。那时谁会想到他会如此发兵而来。
何尚义能在天下手下坐到前几的位置,人品如何不论,勇猛善战是必定的。原本就只打成攻防相当的态势。
现在又加上这三万大军。这绝不是个小数字。
李霓裳和白姝君焦急不已。虽然这边只有五千, 远不及对方三万,但也是一个助力。便加紧行军, 在十来天后, 终于赶到。两方加在一起,虽然数量仍相差不少,但总算可以打一打。
李忠节英勇善战, 频频立功。
就在众人可以略略送一口气的时候, 这一日,又来个极大的坏消息。
崔重晏竟然也率领大军五万之众,浩浩荡荡, 抵达河东,加入攻阵。
原本就已处于劣势,此刻对方又添五万,更不用说,是他的军队。
北境的大战已经到了最关键的决战。
这是一场准备多年的,或能给北境换来几十年和平的战争。
军民同仇敌忾,加倍备战,准备迎接一场或最大考验的恶战。
李霓裳和白姝君前些天已到太原府。
获悉这个消息,两个人的第一个反应都是立刻回到潞州。
军民都已动员,这些天,每天都有许多人从四面八方到来,或送粮送衣,或自愿加入城防。
她身为主母,更不可退。
至于李霓裳,理由也很简单。
她领来的五千武节军在那里,他们认她为主,她自然也要和他们同在。
或是看出她的坚决,白姝君也未开口劝阻,二人一并转回到南线前方。
城头的青砖已染赭色,三丈高的城墙下,远处,三座连营呈犄角之势,扎在旷野间,鹿砦木桩,如獠牙般罗列,点点旗帜随风招展,隐约,身子可见铁骑穿梭于营道之间,士兵操练的吆喝声,随晚风断续飘来。
暮色渐浓,对面,野地里次第亮起无数的火把,远远望去,如点点浮沉的鬼火,漫山遍野,一望无际。
据刺探,白天远远看到崔重晏、何尚义和梁胄三人碰头,分开时,三人看起来似乎颇为和气,似乎达成了某种共议。
看起来,对面三方,不像寻常的松散联盟,作战时容易各自保留相互掣肘。
倘若对面已经商议完毕,新的大战,随即便会开始。
这三方能谈拢,道理也很明了。
天王不存,裴家愈发显得刺眼。莫说另外两位,即便对于崔重晏来说,眼下应该也是他能攻破河东的最好机会。至于攻破之后,所得如何分配,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再根据实力圈地。
这,就是如今这乱世的法则。
他们的推断,在第二天的就迅速得到了应验。
五更鼓残,天光未破。
城池骤然沸腾,战马嘶鸣,铁甲碰撞,急促的脚步声踏碎了黎明前的寂静。
城外敌营火光骤亮,如熔岩倾泻而出,照得旷野一片红云。云梯高耸,石车列阵,黑压压的军阵,如潮水般从远处向城墙压来。后方,战鼓隆隆,震得人心头发颤。
李霓裳方和城中的一群妇人一道,送来今早的餐食。没想到如此早,对面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发动攻城。士兵们来不及吃完口里的食物,便纷纷立刻各归其位,紧张而不杂乱。
李霓裳扶住垛口,透过箭孔望去。
三方军队服色不同,很容易一眼便区分出来。
崔重晏在前,另外二人在后,三股军队,呈正三角犄角之势。
锋矢之位,便是崔重晏。
这令李霓裳稍觉意外。这个位置,毫无疑问,意味着精锐先锋,需具备极强的突破力和士气。同样,高风险,亦是高威慑,锋矢位承受最大的伤亡压力,故需死战不退之师。
这和他留给李霓裳的印象完全不同。
在她的所想里,以他的审慎,像这种可以预见的必定是恶斗的血战里,他不至于会处于如此一个位置。
她很快便发现了他。在阵前的最前方,一匹站马昂首而立,马上之人玄甲黑袍,正是崔重晏。
此时晨雾依旧缭绕,他的轮廓却格外清晰,眉目阴鸷,眼底涌着戾气。
这时,远处号角骤起,战阵开始向前缓缓推进,他勒马而立,目光如刀,直刺城头。
“公主,快下去吧!万一有流箭袭来!”李忠节紧张地在她身后喊道。
李霓裳不欲令他分心,立刻收目,正待下去,忽然,身边又响起一道惊呼声。
“后方还有大军来!又是谁!”
那军士的声音扯得极高,显然有些紧张。
此刻正在城头另一侧备战的韩枯松也看见,命守望兵登高查看。
那人在盾牌的保护下,飞快登上高处,用他胜于常人的双眼查看前方。
“看见了吗?”韩枯松等了片刻,见还没回应,焦躁地吼,见还没反应,顿了下脚,正待主机也上去,这时,那人喊道:“好像……好像是天王?”
他的声音充满了不可置信的惊异。
韩枯松一愣,反应过来,这时,许多人都已看见了。
远处的地平线上,卷来了一阵巨大的黄尘烟,那烟团裹着一支骑兵的队伍,正朝此方向快速移来。马蹄声如闷雷般碾过原野,赤色的巨旌,在腥风中翻卷着血一般的滚浪。
"报——!"
此刻在阵列的后方,一名士兵也正在瞭望,铁盔下的眼睛瞪得滚圆:"是天王旗!"
方才还在涌动的队伍忽然寂静了下来。
刘良才正在亲自擦刀,听到“天王”二字,颤了一下,险些脱手。
梁胄更是喉结飞快滚动,不安地睁大眼睛,一把推开身前的人,也上去察看。
那一面金线织就的巨旗渐渐清晰,旗角在空中忽明忽暗。
刘良才一个士兵突然跪地,喊道:“真是天王回来了!天王没有死!”声音充满兴奋和激动,引起一阵骚动,许多军士纷纷开始前挤,翘首争要张望。
刘良才的心腹上去,一脚将方才喊话的人踹翻,拔刀待要砍,忽然,有人又高声喊:“是信王!谢信王!这回是真的!真的是他来了!”
信王在一众骑兵的簇拥下抵达,他看起来比从前消瘦许多,颧骨如刀削般突出,显得双目愈发锐利逼人。他的身后,是孟贺利所领的军队,无不精神抖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