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第2/3页)

剩下的十分之一,有选李元霸的,有选李元吉的,选李元景的,甚至还有选程咬金的,让杨蔓娘看的有些懵逼。

当然,还有一封信比较特别,不属于任何一派。

是一个叫柳下惠的人写的,看名字应该不是真名,而是用了化名,不过信里的内容,倒是让杨蔓娘这个穿越者,都大大的震惊了一下,甚至怀疑自己和这位仁兄,究竟谁才是穿越的。

不得不说,这位叫柳下惠的仁兄格局和脑洞是真的很大,也很敢想。

他在信里,提议让女主雪梦萧去勾.搭老皇帝李渊,做皇妃。然后,雪梦萧可以自己生一个儿子,暗中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之后等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太子和秦王双方火并的差不多了,女主的势力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后出现干掉李世民,然后让自己的儿子登基为帝,女主雪梦萧再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做大唐监国,等过几年再找个理由把儿子废了,最后自己登基做皇帝。

嚯!真牛!

这不是妥妥的一个大宋穿越版武则天嘛!

虽然,杨蔓娘很佩服这位读者柳下惠的脑洞。但是,在目前阶段她还真的写不了,毕竟,武则天可不是谁都能当的。而且,自从唐朝出现了一个女帝武则天之后,已经把全天下的男人都吓坏了。

之后的朝代,朝廷对这方面都是非常小心,战战兢兢,严防死守,绝不肯再出现第二个武则天的。杨蔓娘一个小老百姓,若是在话本儿里这么写,恐怕,明儿个就得被大宋有关部门叫去喝茶了。

“大姐,这里面哪几封信是要回的?”

老二杨士林吃罢了饭,一边帮她整理桌子上一大堆被拆开的读者来信,一边问道。

这么多的读者来信,杨蔓娘时间有限,自然是没有办法都一一回复的。按着往常的做法,她一般都是挑出其中的三到五封信来,简单的回复一番,再盖上公子墨瑾的印章。

不过,今天她不打算这么做了。

摇了摇头道:

“先不用了。”

或许是受了虹桥小报的影响和启发,当看到这些读者来信的时候,杨蔓娘脑中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种新的和读者互动的办法,非常适合自己这种i人。

那就是跟现代写文那样,在每次新章节连载之后,再加一段儿作者有话要说,来和喜欢自己的读者互动。

所以,两日后。

当《梦回盛唐》的新章节发刊之后,很多购买了朱雀门小报的读者,便惊讶的发现了,话本儿新章节的最后,多了一段与内容无关的小字。

‘鄙人最近在读《论语》,读到《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鄙人最近也有一些心得,特地发出来与诸君共勉。吾日三省吾身:朝食吃何物,昼食吃何物,夕食吃何物?’

这个有点这个抽象的段子,是杨蔓娘现代在网上冲浪看到的。

吾日三省吾身:早上吃啥,中午吃啥,晚上吃啥?

因为觉得很有意思很搞笑,杨蔓娘便一直都记得,此时略微翻译了一下变成时下传统的说法,放在了在话本儿的作者有话要说里,博大宋读者一笑。

只是她不知道,这句话搞笑的同时,还引出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儿。

“噗......”

寿昌坊,尚书府,正院餐堂。

读到朱雀门小报上这句话的三衙内高尧康,整个人没忍住,将喝下去的上好凤茶全部喷了出来。

紧接着,便是一阵惊天动地的咯咯狂笑,跟下了蛋的母鸡似的。

高尧康是墨瑾公子的忠实拥趸,他原本以为公子墨瑾这样的才女,读了论语之后,必然会有一番宏论,不想却写出这么接地气的话,简直是太对自己胃口了!

太太太,好笑了!

“哈哈哈......”

看着桌子上被口水洗礼过的饭菜,以及自家小儿子这副放浪形骸的摸样,坐在主位上的户部尚书高闽,眉头皱的能夹死苍蝇。

忍不住一拍桌子怒道:

“成何体统!你看的是什么不正经的东西?”

但显然他和夫人平常太过溺爱这个小儿子了,高尧康是一点儿也不怕自家老爹。

摆弄着手里的朱雀门小报,笑得跟快断气儿了似的。

“哈哈,吾日三省......哈哈哈”

坐在一旁,已经官至岳阳军宣抚使的大衙内高尧斐没想到,自己难得回来汴京城述职一趟,还要负责调节家庭矛盾。

眼见着自家老爹脸色越来越黑,三弟还笑得停不下来,高尧斐忍不住扶了扶额,有些头疼的拍了一把自己这个活宝弟弟。

“三弟别笑了,父亲在问你话呢!”

好在此时,高尧康也笑够了,他性子一项大大咧咧没心没肺惯了的,也不管自家老爹如何不悦。

先起身笑眯眯的做了个罗圈揖赔礼,才把手上的朱雀门小报一抖展开。

凑上前嘿嘿一笑道:

“爹,大哥,你们瞧,这吾日三省吾身,可真有意思啊,比圣人之言,说的有趣多了!”

“额......”

一旁的老大高尧斐瞥了一眼。

吾日三省吾身:朝食吃啥,午饭吃啥,夕食吃啥?

顿时脸上露出了一个囧字。

想笑又忍住了,憋得神色古怪。

“爹,你也看一眼呗,朱雀门小报可是连官家都看的报纸呢,您老人家可不能顽固不化哪!”

见自家老爹不搭理,高尧康不依不饶的道。

高闽在朝中位高权重,但在家里却拿脸皮奇厚的小儿子没办法,接过高尧康手里的报纸。

才看了一眼,便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胡闹!”

高闽早年虽没有什么文化,因锤丸打的好而获得官家青睐。

但官家本人是熟读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高闽进入朝堂之后,再想往上爬,想跟上官家的脚步,和官家有共同语言,自然少不了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所以,高闽便一直勤学不辍。这么多年下来,不但会舞刀弄棒,还熟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尤其写的一手好书法。

而家里的老大高尧斐和老二高尧轩,也都继承了自己善于学习的品质,自小读书习武,如今也都在朝中任职。唯独老三高尧康,也不知道是性子随了谁,打小就不服管教。学武怕累,学文又不耐烦。整日里跟着一群汴京的衙内们,吊儿郎当,斗鸡走狗,出入那些青楼楚馆,让高闽实在头疼的紧。

不过,好在这个儿子虽不爱读圣贤之书,却擅长书画,也不算完全的不学无术。让高闽的心里,稍稍安慰一些。但此刻见他不好好学圣人之言,却看这样离经叛道的东西,顿时又开始气不打一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