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除了胜、败,战争还有许多迷之细节(第8/10页)

伴随胡宗宪抗倭经历的,是他多次遭到弹劾。胡宗宪为了保官保位,多次通过赵文华重金贿赂严嵩,得到严嵩的帮助。被弹劾期间,严嵩多次帮助他化险为夷。善恶到头终有报,嘉靖四十一年(1562),作恶多端的严嵩倒台了。“树倒猢狲散”,胡宗宪再一次遭到政敌的弹劾,失去了官位。皇帝念其战功,留胡宗宪一条生路。对于胡宗宪本人而言,事到如今,能求得一条生路已很不容易,告老还乡、隐居乡野是他最好的选择。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封胡宗宪曾经写给严世蕃的贿求信件,又将胡宗宪送进了大牢。这一次,胡宗宪就没有以前那么幸运了,在大臣们反复罗织的罪状面前,胡宗宪不愿再受辱,公元1565年愤然自尽,时年54岁。

胡宗宪遭后人诟病,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便是他侵吞军饷、生活奢侈。他出任浙江总督期间,聚敛了数额巨大的钱财。对于老百姓,也额外加赋,竭力搜刮。老百姓早已怨声载道,切齿腐心了。这些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都被他用来挥霍以及贿赂严党了。胡宗宪在民间的声誉极差,这也是他被后人遗忘的原因之一。

为了招降祖大寿,皇太极接受背叛

公元1631年七月,皇太极为实现清军入关、一统中原的愿望,走出了入关战略的重要一步——亲率大军攻大陵河城。大陵河城是战略要地锦州的门户,并由明朝祖大寿率兵1.6万余人守城。

皇太极率兵围城三月,祖大寿弹尽粮绝,为了城中1.6万将士与3万百姓的安危,祖大寿投降了。皇太极对于祖大寿极为礼遇,不顾他人的劝阻接受了祖大寿的智取锦州之计,放祖大寿回锦州。就像皇太极所说:“朕以诚待他,他必不负朕。即使他负朕,朕在所不惜,要的就是心悦诚服。”

然而,令皇太极始料未及的是,祖大寿失信了。回到锦州城的祖大寿,彻底地断绝了与皇太极的联系,甚至不顾送给后金军作人质的儿子祖可法,以及部将30余人的性命。面对祖大寿“我绝对不做失信之人”的誓言,皇太极却表现出了空前的宽容和耐性,依然厚待祖大寿的儿子和部将。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显示出其戏剧性的一面。十年之后,清军进攻战略要地锦州城,守卫锦州的依然是祖大寿。因为锦州城是山海关最后的屏障,攻下锦州,就好比是一把利剑直抵明朝的咽喉。皇太极从满洲贵族的特殊利益和满族本身的具体历史情况出发,决定屯兵义县,将其作为攻取锦州的前沿阵地和后勤基地。面对“塞上之兵,莫劲于祖大寿之兵”的形势,皇太极悉心采取了《三国志》曹丕的话:“坐而降之,其功大于动兵革也。”明朝降将张存礼也为皇太极献上了一计:将明军内部的蒙古兵作为争取对象,里应外合就可轻而易举地夺取锦州城。

皇太极的对手依然是祖大寿,采取的方法依然是围城。这次围困让祖大寿又想起十年前的大凌河之围。与大凌河城一样,锦州城也陷入了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境地。而城内还有部分有意归降清军的蒙古将领,可谓内忧外患。崇德七年(1642)农历二月十八日,洪承畴在松山被俘,松山失陷,祖大寿等待明朝援军的希望破灭,又受到已经投降清军的两个兄弟祖大成和祖大乐的劝导,无奈之下于公元1642年农历三月八日再次投降清军。这一次皇太极依然对祖大寿礼待有加,祖大寿被皇太极的诚心所感动,真正地投降了清军。如果说第一次投降是祖大寿无奈之下的背叛,那么第二次他就是真心归降了。

但是,在有了祖大寿第一次投降时的背叛,皇太极为何还要再次招降祖大寿呢?

皇太极深知祖大寿在军事上的价值。祖大寿抗清20多年,有多少满洲人都是在“取祖大寿项上首级,夺南朝花花江山”的梦想中长大的,祖大寿是一代满人在军事上的精神目标。而且对皇太极的雄图大业来说,锦州之后的下一个战略目标就是重镇宁远。宁远总兵、辽东提督吴三桂统率了关外明军,成为清军的最大阻力。但是,祖大寿却是吴三桂的舅舅,可想而知,祖大寿在对吴三桂的战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皇太极招降祖大寿的真正目的其实就为了吴三桂,就像欧阳修所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对内压制火器发展,对外便要挨打受辱

众所周知,火药是中国发明的。中国火器的研究和使用也一度领先于他国。明朝的时候,中国对火器的生产和应用程度超过了之前的历朝历代。国人更是创制了地雷、喷筒、手铳、水雷、大炮等数十种火器,又于弘治年间自主发明了开花炮弹。然而在清朝时生了彻底的转变,中国火器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大踏步地倒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满人入关后,出于对汉人的防范,开始限制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可以应用于军事的科技。因为当时军队中的汉人数目远远超过八旗军的人数,清朝的统治者为了防止汉人大量拥有先进武器后开始造反,干脆禁止他们接触先进的军事科技。其实早在入关之初多尔衮就立下规定:大炮等当时先进的火器只有八旗军可以使用。按照这一规定,上百万的清王朝军队中,只有一部分能够装备火器,这也是清朝军队的火器装备程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的原因。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军队大踏步地向热兵器迈进的时候,清军始终脱离不了冷兵器时代,清军的火器更是处于世界低端水平。由于清军对火器的需求量极低无法拉动军火制造业发展,也无法刺激军事科技的进步,这样一来,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致使清朝的火器发展越来越落后。接触火器的人少了,的确可以防止汉人造反,但也致使研究发展火器的人随之减少,从而滞后了清朝火器的发展进程。

清朝不仅对军事科技成果的应用严加限制,还对汉人在科技方面有研究成果的人才进行打压,出身于明末火器制造世家的戴梓就是一个受害的典型。他自幼就投身于火器研制,后又加入清军,为清军创制和装备了“威远将军炮”、子母炮,为清朝击败“三藩”和准噶尔势力立下汗马功劳。戴梓还向清朝献上了自己发明的一种与机关枪原理一致的连环铳,一次可发射28颗弹丸,被军器史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机关枪。但是,戴梓不仅没有因此获得荣华富贵,反落得一个悲惨的命运。康熙帝听信谗言,将戴梓发配到辽东,终结了他的武器研制生涯,戴梓在辽东被迫以卖字画为生,一生贫寒,郁郁而终。而他发明的连环铳也没能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