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被误读的历史新证,刷新你的认知(第8/9页)
他们西天取经回来,法显带回并翻译的佛经有6部24卷,昙无竭带回一部佛经,玄奘带回并翻译的经、论有75部1335卷,他们为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和古代中印文化交流而作出的贡献永远值得称颂。
明朝“隆庆开海”的真正目的
自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开始,标志着明朝持续200多年的海禁政策确立了下来。该诏令一经下发,全国所有海船悉数改为平头船,出入须有官方正式手续,而民船则是不能从事海运。然而,当这个禁令还在大发神威的时候,隆庆皇帝年间竟然出现了开放海禁的现象,不禁叫人称奇。为什么一向施行海禁政策的明政府突然解除了海禁呢?这一切的根源可以从倭寇那里追溯起来。
倭寇不仅仅是日本武士和流民,其中也包含元末时逃亡日本的中土武装组织。而倭寇之所以能在明朝时于中国东南海岸大肆横行,也与陆地上一部分奸商里应外合的行径有关。由于国家强制禁止海上商贸,一些民间商人遂通过走私来与外界通商,其中大的走私商贸团伙与倭寇相互勾结,劫掠船只,甚至引倭寇直接深入内陆抢劫,或与倭寇进行商贸往来。另外,这些走私商团也拥有大量的武器装备,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为了阻止倭寇继续侵犯沿海边境,解除沿海商人的武装力量,明政府几代朝臣都曾向帝王提出实行开放沿海、与外通商的建议,但均被否决。直到明穆宗隆庆皇帝时期,皇帝欲重振朝纲,对内实行了一些安抚政策,同时也下达诏令,开放漳州月港一带地区的海禁,准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
这一举措一经实施,明朝的海上贸易事业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国家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走私集团的发展,倭寇也因此大大减少。然而,我们应当意识到,对于偌大的中国海岸线,仅仅是漳州月港开放,就能够满足海上贸易的需要了吗?当然不是。而且明政府也不是真正打算开放沿海地区,只不过通过开放一个点状地区而遏制整个负面势力。明政府的目的从“隆庆开海”的“出海船引”制度就可以看出。
所谓“出海船引”,就是凡可以在月港出海的商人,根据规定首先要在自己所在地邻勘报保结,然后向所在道府提出申请,经由海防机构核准后,发给商人船引。一般来说,担保人多是牙商(俗称商贸中介)和洋行(专门经营海外贸易的中介商人机构)。这道手续看似简单,实则要将商人的祖宗、亲戚全部录清楚,然后把自己所贩货物丝毫不差地交代明细。除了这些手续之外,商人还要交“引税”,相当于关税性质的钱财。
关于申请海外商贸的商人户籍,政府也有严格规定。除了漳州、泉州二府商人外,其余地区商人申请出海的手续更加严格,广、浙、福州、福宁等地商人,如若没有买通关系,几乎做不了海外生意。对于海外贸易地区,明政府也有明确规定,诸如禁止与日本进行贸易往来等。
明政府的所谓“解除海禁”,表面上开放,实则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海上贸易。隆庆时期福建巡抚许孚远曾言:“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一语点破了明廷真正开海目的,不过是在有限开放基础上更好地实现“海禁”政策。
可是,明朝政府忽略了一点,越是被严格控制的事情,越容易向白热化发展。从事海贸的商人们想尽办法、绞尽脑汁出海做生意,谋取暴利之心从未消泯,倭寇虽然渐渐淡出历史的视线,但中国却逐渐招来了觊觎东方财富的西方的野心狼子。
“公主坟”葬的是哪位公主
北京西郊复兴门外,复兴路和西三环路交界处的街心花园,有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叫公主坟。对于这个公主坟,民间自古传说颇多。自从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播映后,人们对京西公主坟内埋葬的公主是谁,引发了高度的关注。
公主坟里埋葬的到底是谁呢?民间主要有以下三种传说:
1.降清明将孔有德之女孔四贞。这是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传说因明将孔有德降清后屡立战功,顺治六年被封为“定南王”。在顺治九年,孔有德在桂林被明将李定国围困,受伤后自杀身亡。顺治母亲孝庄皇后收养其女孔四贞为义女,并封为和硕公主,成为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她死后就埋葬在北京西郊。
2.元帅金泰的妻子。传说汉人金泰从小被满族人收养,因立下战功被封为元帅。在游园时与公主相遇,一见钟情。但是朝中老臣却从中作梗,令皇帝流放了金泰,贫病交加的金泰上书公主,说见信时我已不在人世了。公主见信后从容服下毒酒,追随爱人而去。皇帝无奈,于是将金泰草草葬于香山,而将公主远远地埋在了今天的公主坟。
3.乾隆的义女。相传,有一年乾隆与刘墉、和珅到民间微服私访。行走中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乾隆感到又累又饿,于是便在一个小村庄向一农户借宿。农户家就一老汉和小姑娘,老汉心地善良,让乾隆他们免费食宿。乾隆很喜欢这个小姑娘,第二天出门时对老人说:“老人家,你要乐意,就让您的女儿给我做干闺女吧!”老人一听很高兴,就让女儿过来拜见了干爹。乾隆掏出一块黄手帕,递给姑娘,“孩儿如遇急难,可拿它到京城找我,只要一打听皇……”,这时刘墉哼了一声,接着说:“打听皇家大院!”乾隆忙改口:“对!对!皇家大院。”
几年后,赶上连年闹灾荒。父女俩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好到京城来找姑娘的干爹。父女俩找遍北京,也没找到干爹的黄家大院。不久,老汉就去世了,姑娘情急之下来到护城河边,想寻短见。就在这时,正好遇到刘墉,于是刘墉就将姑娘带进了宫。乾隆自然是忘了这回事,但是有刘墉作证,怎么赖得掉?于是便将姑娘留在宫中。可是姑娘在宫中没住多久就患病去世了。乾隆就准备草草埋葬了,可是刘墉却说:“这位公主虽说不是万岁亲生,可却是您自己认的干女儿啊!并且留有信物,就这么草草葬了,万岁脸上可不光彩呀!”于是乾隆只好传旨,按公主的葬礼,把姑娘葬在了公主坟。
虽然对公主坟里埋葬的公主的传说有很多,而且说法各不一样,但公主坟内的公主是谁,早在1965年北京市政府修建地铁一号线时,文物部门就对公主坟进行了考古挖掘,并参考历史资料考证,谜底早已揭开。
原来公主坟内葬的是嘉庆皇帝的两位公主(满族称为格格)。两位公主分别葬东西两边,东边葬的是庄敬和硕公主,她是嘉庆的第三女,是和裕皇贵妃所生,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她于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下嫁蒙古亲王索特纳木多布济。嘉庆十六年三月卒,年31岁;西边葬的是庄静固伦公主,是嘉庆第四女,为孝淑睿皇后所生,生于乾隆四十九年。她于嘉庆七年下嫁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玛尼巴达喇郡王。嘉庆十六年五月卒,年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