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不离奇的市井轶闻,不足以留后世(第7/8页)

除此之外,丐首还经常会以调停为名来牟利。当乞丐骚扰别人的时候,他会以调停为名对人进行敲诈勒索,从中获利。

据传,有些丐首在事主与乞丐之间居中调停,每逢婚丧嫁娶等庆典,丐首就会拿一根杆子或鞭子挂在事主的大门两旁,这样可以避免乞丐们挤到事主门前讨要。门庭塞满乞丐,哪家的事主也无法忍受,所以大多事主都会老老实实地找丐首关照一下,事后,事主也免不了要给丐首一些好处费。如果遇到那一天有很多家办喜事,丐首的收入就非常可观了,而且这种收入一般都是全部进入丐首的腰包,普通乞丐是没份的。

可见丐首其实跟地痞和敲诈犯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比一般地痞和敲诈犯更令人无奈的是,他们是合法的,他们要闹起事来,甚至连官府也没办法管。

中国古代的“身份证”是什么样的

现在人们所使用的身份证,是用于证明持有人身份的一种证件,多由各国或地区政府发行给公民。

我国在1984年4月6日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到2004年3月29日,中国大陆开始正式为居民换发内藏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第二代身份证采用了数字防伪措施,存有个人图像和信息,可以用于机器读取。

身份证只有现代社会才有吗?事实并非如此,在我国,身份证古已有之,但它的起源却只是官员的识别符号。

隋唐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身份证”,当时的朝廷发给官员一种类似身份证的“鱼符”。它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的,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方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那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鱼符都是用黄金铸制的,以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之为“鱼袋”。

当时,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因为品级不一样,鱼符的材质也不一样,所以它也是当时官员身份高低的象征。因此有“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之说。

到武则天时,鱼符被改成形状像龟的龟符,但用途与鱼符一样。到宋代,鱼符被废除,但仍佩带鱼袋。至明代,改用“牙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明人陆容《菽园杂记》中有记载,牙牌不但官员要悬带,“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处已不仅局限于在朝官员,并开始向中下阶层发展了。

到清代,这种身份制度有了大的改变,各阶层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顶子。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一些富商、地主为求得高身份,常用数目可观的白银捐得一个顶子,由此而出现了“红顶商人”“红顶乡绅”一类怪事。

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制度,应该是1936年,民国宁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证制度”。1933年,马鸿逵被中央政府任命为宁夏省政府主席。为了加强统治,他建立保甲制,开始在全省清查户口。1936年,为了抵御红军,宁夏制定出各种反共防共之策,收发“居民证”便是其中一种。居民凡15岁以上的男女一律要佩带居民证。这个“居民证”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长、面貌、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项,虽与后来的国民身份证尚有不同,但已具备了身份证的各项要素,应当是中国近代身份证最早的雏形。

麻将是郑和发明的吗

麻将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益智类游戏形式。那么,麻将到底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又是谁发明的?

麻将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隋代的时候被人发明的,但是民间最广为流传的是由明三宝太监郑和在航海之时发明的。但是郑和为何要发明麻将?这与他七下西洋大有关系。

明宣德年间,三宝太监郑和率领数万将士,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七下西洋。有人说郑和下西洋为了宣扬国威,也有说是为了经商贸易,更有甚者说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在茫茫大海上,船上的随从们常常因为无聊而滋生事故,让郑和不便管理,也有一些随从因为海上生活单调而思乡,精神萎靡不振,甚至积郁成疾。

郑和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担心长此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为了不让随从们滋生事故、振兴将士们的士气,郑和开始寻找解决方案。于是他决定设计一个娱乐项目,但这个项目必须符合以下原则:一、必须可以多人玩,以便联络感情、监视军情;二、规则简单,方便学习,还可以不断更改;三、持续时间长而不厌,适应海上的连续枯燥的生活。

根据当时航海的情况和自己的一番冥思苦想,郑和终于想到了切合现实的娱乐项目。郑和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就能供大家娱乐。

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红“中”代表中原大地,符合中国红的原则,也迎合随从们的思乡之情;竹牌刻上“发”字,暗合航海的经商名义,发财的数量则从“一万”到“九万”,按照中国的习俗,过满则溢,所以没有更多的万。万字牌定下来之后,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粮食以大饼为主,于是就有了一饼到九饼;遇到风平浪静,将士们也会捕鱼,于是有了“一条”“二条”……“九条”;行船靠风向,有了“东”“南”“西”“北”风;海上航行水手往往不记日期,只辩寒来暑往的节气变化,这样,竹牌中又加上春、夏、秋、冬四个“花”牌;根据装淡水的水桶数刻上一桶到九桶,根据船上号令牌的内容刻上白板和发财,共计136张牌。

游戏一经推出,海上浩荡的船队一片哗啦之声。玩起这个游戏来,将士们的萎靡不振一扫而光,郑和看到这竹牌能麻痹将士的思乡之情,于是就将其命名为“麻将”。

从此,一个风靡中国大地600余年仍生生不息的游戏“麻将”就这样诞生了。其实,麻将是何人发明的已经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麻将作为中华民族游戏史的一个缩影,与任何游戏品类一样,多少年来,让玩者在其中体味到休闲、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