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姜广军以前管叫他小舅舅。……
现在的房子不贵,一座一进的四合院不过几千块钱,姜广军连着看了十几天,最后都有些看花眼了,才决定下来。
有钱好办事,手续很快就办妥了,房产证拿回来交给于红霞保管,他看了一眼时间,都已经下午三点半了。
“媳妇儿,没人就关店吧,你明天开学了,早点回去歇着,我去烧烤店看看。”
于红霞点点头,瞅了眼柜台,里面已经没有多少卤货了。
正月马上要过完了,店里的生意一点点好起来,虽然不如刚开业那会儿火爆,但仅烧烤店,每天的销售额就有六七百,多半都是回头客。
永兴卤肉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有些人甚至不惜跨越半个城来买。
姜广军再考虑要不要开家分店,不过这事儿不能着急,得找时间跟宽哥好好商量一下,他一路琢磨着,到了烧烤店。
董铭扬见他来了,从吧台后面站起身,看着他欲言又止。
“铭扬,你有事儿啊?有事儿你就先回去吧。”姜广军说完,给自己倒了杯茶水,坐到椅子上慢慢喝着。
这会儿店里没几桌客人,不是很忙。
董铭扬平时是五点下班,周日上午休息,下午三点过来,不然一直连轴转谁也受不了。
董铭扬摇摇头,低头组织了一下语言,方才说道:“姜哥,我想辞职。”
姜广军愣了一下,随即放下手里的杯子,问道:“是太累了吗?还是嫌工资少?”
他一个月给董铭扬六十块,如果满勤还有奖金,这可不少了,都能雇两个服务员。
“不是,我想自己开店。”
董铭扬有些不好意思,“姜哥,你不是说过,给别人干活永远不如自己当老板自在。”
姜广军呵呵笑了,“如果是因为这个,那我不留你了。”
也留不住,当初把人家找来时就说好的,如果想单干可以随时走。
“你打算开什么店?”董铭扬家里可不差钱,跟着他干活纯粹是为了历练。
这孩子之前有些不务正业,很叛逆,家里怕他不学好,走下坡路,才被顾叔叔弄到自己身边来,这大半年已经改的差不多了。
他可以和顾叔叔交差了,姜广军想想还挺有成就感的。
“我想开卤肉零售店,从姜哥这儿进货。”董铭扬笑了笑。
他皮肤白,这半年多瘦了不少,脸颊上不再肉嘟嘟的,看上去像个文质彬彬的大学生,跟以前比真是脱胎换骨。
姜广军点点头,“行,没问题。”看来这孩子已经想好了,也真敢干。
朱老四做了十几年二道贩子都没说开个店,他是想开就不会犹豫,年轻人有魄力。
“你想在哪儿开?不管在哪儿一定要避开东康路这一片,不然会有影响的。”
“在城东,那边离我家比较近,我已经看过几个门市,现在有些拿不定主意。姜哥,哪天你闲了,帮我去瞅瞅?”
董铭扬一脸希冀的看着他。
“好,明天我过去看看。”
姜广军答应了,城东不错,那边离东康路远,刚才还有顾客抱怨,买个卤肉要坐半个小时公交车,来回就一小时,太耽误事。有个二道贩子倒是会去卖,可时间地点不固定,刮风下雪的就看不着人影儿。
偏偏经常有老人孩子馋这一口,没办法。董铭扬把店开在那边,生意错不了。
至于烧烤店的店长,姜广军打算提拔个服务员,不行还有乔梁呢。
两个烤串学徒已经学得差不多了,现在只要不是忙不过来,根本用乔梁上手。
就是分店的事要延后了。
第二天上午,姜广军在卤肉店忙完,就跟董铭扬去了城东。
城东人口不少,还有好几家大型国营单位,比如食品厂、开关厂和啤酒厂这些,根本不愁客源。
两人转了半天,最后在啤酒厂附近租下了一间门市,做为永兴卤肉的第一指定销售点。董铭扬直接就辞职忙自己那一摊去了。
没几天,朱老四听说了这事也有些意动,主动找上姜广军。
见面他就感慨道:“老弟,跟小董比,哥是真没胆气。”他也想开家代销点,而且不能再犹豫了,不然就要被别人抢先了。
姜广军当然乐意至极,“朱哥,城西已经有了。”
孟家兄弟因为有魏大娘在,消息更灵通些,已经在城西租好房子。
姜广军明年不打算再卖猪肉了,风险太大,魏家村已经包产到户,兄弟俩没分到几亩地,还都有一大家要养,只靠种地挣不了多少钱,卖卤肉不错。
“我去城北,不跟他们抢。”
姜广军点点头,“也只有城北了。”城南他打算留给他大哥跟程云。
两人自从被于红霞牵线,捅破了窗户纸,关系发展十分迅速,最近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估计离结婚不远了。
主要是小玲小菊不排斥程云,乐意试着接受新妈妈。程云性格温和,脾气好,她自己不能生,但非常喜欢孩子,以后应该会对两个孩子好的。
而且小孩子一向敏感,谁对她们真心好能感觉得出来的。
既然以后要成为一家人了,姜广军不介意帮程云一把。
随后他又见了几个二道贩子,安抚一下,说他们可以接着卖卤肉,只要规划好,大家分散开,不会互相影响。
京市城区这么大,四个销售点根本覆盖不了全部。
听他一说,本来还有些不满的几个人都松了口气,这个买卖他们不想停,毕竟吃到嘴里的肥肉谁也不想再吐出来。
等所有销售点地址选好,并且顺利开业,冰雪消融,天气已经开始回暖了,姜广军却仍不得闲,依旧两个店来回跑。
还给烧烤店上了几样新串和小菜,食材仍是他负责采购。
二姨父六十多岁了,身体再好,他也不好意思让老爷子天天蹬着三轮车满市场跟那些小商贩讨价还价,买菜要起早,很辛苦的,自己忙得过来就不想麻烦老爷子。
清明过后,原来的吴家饭馆终于迎来了它的新主人,改头换面,变成了饺子馆。
没人觉得稀奇,从过完年到现在,这条街上已经新开了五六家饭店。
乔梁连着去吃了三天,每次都给姜广军打包。味道还不错。
今天,姜广军刚吃完饺子,店里呼啦啦的来了一帮人,刚给安排好,邹时绪来了。
他带着四个人过来吃饭,进门就问,“小姜,有包房吧?”
“有的,在二楼。”姜广军热情的把一行人请上楼,开了三号包房。
二号已经有人了,一号是他给顾砚宽留的,不是遇到特殊情况,不会对外开放。
其实所有包房的格局跟装饰差不多,只是都比一号略小了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