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0章 世俗烟火(19)二更

大风呼号, 小泥炉上是苞米茬子红薯粥,小意不停地搅拌着,怕糊底。

一边搅动着, 一边看着自家妈做饭, 酸菜切了一盘,再切三五片肉, 切的薄薄, 连炕的锅灶上,这会子爸爸没有再添柴, 锅热的冒气, 先把肉放进去扒拉, 再扔了干辣椒, 等出油了, 这才把酸菜扔进去,放了一大把的粉条, 就这么咕嘟着。

然后再把苞米面饼子贴在锅沿上,锅盖一盖, 一会子就能吃饭了。

估摸着时间,三哥和四哥该是快回来了。果然, 饭快出锅了, 人回来了。

爸爸去把盆里倒上热水, 叫三哥、四哥洗手洗脸, 妈妈喊:“小意,放饭桌。”

嗳!

小炕桌放在外间的炕上,一人一碗粥, 一大盆菜, 一簸箩饼子。

炕是热乎的, 炉灶是热的,热水在锅灶上冒着热气,小小的屋子很暖和。

吃完饭,得他们兄妹三个一起刷锅洗碗。然后添上凉水,烧热,换着去洗头洗脸洗脚,洗完了才能上炕。

爸爸陪三哥看书,妈妈在里间的炕上,一边用很粗的针和麻绳缝兔皮,一边听四哥念报纸。她坐在边上,在小炕桌上写作业,作业不是老师布置的,是爸爸给布置的。

桐桐耳中听着金喜读报纸,手里忙着,眼睛却盯着小意的作业。最近她常去学校送饭,中午在学校吃,见老师的机会就多了。

跟老师聊了一些金寿考中专的事,而今大家的思想还停留在旧社会的文化意识上,新的思想与旧的思想正在斗争,慢慢的交替,这不是一簇而蹴的。

就像是现在,县城还是分男中和女中,哪个学校招生,哪个学校考试。初中毕业之后,有中专和中级师范学校来招生,一般都是提前于高中招生。

学校不一样,考试的时间也不一样。大多数会在阳历的三月份,考试完之后,必须公布所有的考试流程,赋分标准,录取标准,然后把录取的学生名单公布在市里的报纸上,以放置其他单位重复录取录用。

现在不是报名难,而是招生的时候,是需要老师走家入户动员的,“像是你们这样,能意识到系统教育重要性的人太少太少了,毕业了方便去招工,不用浪费时间去读书,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你们能支持孩子继续系统性的求学,很难得。”

而金寿的基础是不扎实,农校里,一半的时间在念书,一半的时间在务农养牲畜,重实践,轻理论。从农校毕业,他知道猪牛羊拉稀了,该吃什么药,能给牲口配种打针,但一写字,却真能满篇错别字,大致都是这么个水平。

跟这些人比起来,金寿和金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桐桐就把单位的旧报纸都收集起来,叫几个孩子读。既然是新旧思想交替,那么新思潮一定是语文考核的重点。得叫他们从报纸上去捕捉新的词汇,新的句子,新的思想。

四爷在外面,问金寿:“如果问你,为什么想要升学继续读书?”

金寿想说为了吃饱饭,为了安稳,为了个人前程,可嘴才张开,想了想不对,他连忙说:“……为人民服务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升学,学好本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桐桐在里面就笑了,这不是就学会了吗?

四爷的想法是对的,现在这系统性学习,其实进行的是一次思想由旧换新的改造。

桐桐放下手中的活,看小意的作业。这孩子挺灵性的,她说:“六月去考试,高中招生,试着报名去考高中。”

小意指了指自己:“我?”

嗯!问过老师了,县城的女中今年只招到三十一个学生,最高的分数是八十六分,最低的分数是三十二分。现在支持女孩上学的都少,更不要提叫女孩子去读高中了,真的少之又少。只要去报名,分数不到差的不能见人,就能读。

哪怕将来高考完,却只考上中专,连大专都读不了,那也没关系。统考招生的中专生跟金寿这种自主考试招生的还不一样。

金喜就问:“我能跟我三哥一起考吗?”试一次,不管啥学校,能考上就去念。

行!试试就试试,这个阶段属于教育的起步阶段,九成九的人都没有意识到知识能改变命运。学校、老师做宣传,给家长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去。但真正重视的有多少?尤其是在农村,有几个坚持送孩子念书的?

九年义务教育那是八六年写进宪法的,至于现在……吃都吃不饱,还念书?早早劳动,早早自己养自己,继而养家,还念书?念的什么书?

在这种背景下,稍微给点应试指导,学习加压,就能考过去的。

可小意不愿意去念女中,“我过了年就十四了,我有相当于中学生的学历,我就能考中专。”念女中是需要学费的,还需要生活费。可读中专,就有补贴,家里几乎就不用花钱了。

“中学读完,还有大学……”

“我到时候能念就念,念不了就能分配工作!要是万一考不上大学,不是还耽搁了三年,多花了三年的钱么?”反正我不去念女中,我要去考中专。

桐桐:“……”

四爷就在外面说:“那就都出来,看看这中专怎么考。”

市里的中专有三所,一所是农林技术学校,一所是卫校,一所是畜牧养殖学校。

县里有一个中专,是中级师范学校。

金喜指了指畜牧养殖:“我去!我去考这个……”这个毕业了分配回原籍,河滩就有养殖场,肯定会去那里的,离家近。

小意想考卫校:“我试试,看行不行。”

金寿在农林和师范中间犹豫不决,去市里读几年书,长长见识,当然好了。但是爸爸的身体不好,大哥二哥都成家了,自己要是去的远了,家里有事自己都未必能赶回来。

所以,他说:“师范。”

四爷没反驳,他说:“你急着做决定,可以再想想。三月份考试,二月份报名,还早……”到时候身体也就养的差不多了。

养身体是真,借了各种书在家里读也是真,给三个孩子出题,这么一晃悠就是一天。

像是卫校的考题,还得桐桐来,这是学校命题,肯定是带着专业上的常识问题。

那就得她抓紧了解人体常识,比如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哪些属于基本的生命体征,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什么等等,等等。

这些不能平白拿出来,好在报纸上有常识类的专题版块,进行科普,叫更多人告别愚昧。

她只能借口从上面看到的,做饭的时候,娘俩一问一答,记这些东西。

单位上的同事就住这里,外面一下雪,得从屋檐下过,难免的会听到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