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林巧枝对自己的技术很有信心!(第2/3页)

没多久,他脑子转过弯来,往后一靠:“小同志脑子转得是快。”这都能给她想到。

林巧枝最擅长的事,就是遇山开山。

当初女知青们力气小,有的抬不起要用大力抬的减压杆,她就找了根长木棍,紧紧绑在减压杆上,加长杆子,然后力气小的女知青也能完成操作。

在湖南维修拖拉机,小时候做玩具,她都是抱着“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去积极想办法。

尤其是她此刻信念坚定。

相信这绝对是一条可以走通的路。

于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努力想办法。

即使在她能力范围外,她也积极请教这一群经验丰富、在各个行业发光发热的钳工。

当然,她一个后辈这样逮着前辈一个劲儿的质问不太好,容易争执得吵起来。

她先薅自家羊。

王柏强就是首先被拷问的对象。

王柏强:“……”

被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冲击,脑子嗡嗡的。

且不说如今本来心里就憋了一口气,学生提了问题,当带教老师的答不上来,哪有这种道理?跌份儿!

他接了茬,能自己答的自己答,也没思路的,就抛出问题去问这眼前的一群同行。

这里至少有一半是他认识的老熟人,就先抛棘手的问题给他们。

都是同行,谁没几个朋友,没几个冤家对头?

那一个个问题,就好像篮球场上的篮球,在人群中唰唰唰的飞快抛接。

直到终于被某个人抬手投篮,投了个三分。

讨论的气氛也逐渐激烈起来。

或许是因为信念坚定。

林巧枝好像隐隐成为这场临时会议的核心。

在旁边插不上话的商务部、外交部的同志,默默地围观这吵翻天的激烈讨论。

看到林巧枝每每把“这不可能”“怎么实现”的气急败坏结论,一次次坚定地抛回去“用软金属也不行?”“你们厂不是做过××件吗?”

胡开记等人忽然就感觉,那份履历或许并不夸张,甚至没能展现出林巧枝全部风采。

他们交头接耳,低声细语。

看着眼前这场争论,也估算出这份外销单的大概成本和利润。

眼瞧着争论声渐小,接近尾声。

胡主管站起来。

这位精通几国语言,有能力,且统管他们工业展区的负责人说道:

“讨论这么久,我们都知道这个订单的难度和风险了,诸位不如再听我说说这模具的利润。”

在座各位都不由打起精神,目不转睛的看胡开记,显然也都好奇。

胡开记语气平稳地陈述道:“这个20吨模具最大的成本,在于原材料。”

他们如今钢铁产量还低,特种钢材依赖进口。

“这20吨重模具的钢材成本,我们预估应该在4-6万元人民币。工期预估3-6个月,多道精密加工需要用到我们钳工、车工、铣工等技术工人,再加上设备折旧等,这部分成本可以压缩到1-2万元左右。”

“外商给出的预算,是10万元人民币。”

林巧枝听得眼皮一跳。

如果一切顺利,岂不是可以挣2-5万元人民币?

她现在一个月才拿38块。

这都还算好的了。

现在人均工资才二三十,而这一单做成了,挣几万块!

换成外汇,又能松解多少钳制,带来多少助力?

一屋子人都安静下来,只能听到彼此渐重的呼吸声、和怦怦直跳的心脏。

胡主管等了一会儿,任由情绪发酵,才道:“价格方面,我们商务部的同志或许还能再稍微提一提,下午我们同志获得信息,在国际上,价格是更高的。”

他话音一转:“但是失败的风险,我们也不得不考虑,一旦失败,我们的损失也是不小的,同样是几万块。”

还有我们中国工业的名声,这就是未尽之言了。

新中国至今还从未出口过大型工业模具,这第一件,能不能在国际市场立住脚跟,打开市场,也看它了。

如果失败了,对这个未开发的市场,显然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这给激动蒙上一层阴影。

谁承担得起这样大的压力?

谁能担?

谁敢担?

谁愿意担?

对组织来说,当然更愿意相信主动提出解决办法的红旗农械厂。

但对红旗厂来说,这无疑也是一次挑战。

这时候的红旗农械厂,是南方龙头,刚刚完成新型拖拉机的研发,获得国家的褒奖,在人民群众心中,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存在。

等新型号拖拉机面向市场开放,这个好名声显然还会更上一层楼。

出头挑大梁,如果不能很好的完成,影响肯定是有的。

这是拿他们已经拥有的荣誉去冒险。

要是胆怯保守的人,指不定会思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也没有谁会说什么,红旗厂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局面也不容易。”

林巧枝目前显然还无法替红旗厂做这个决断。

群策群力的会议讨论到凌晨一两点。

散会后。

温东鸣则带队,继续开红旗厂的小会。

针对技术可行性,一直又讨论到下半夜。

最终,在“大集体大利益”和“小集体小荣辱”中。

红旗厂选择了前者!

林巧枝也在民主表决中,选择了赞同票。

温东鸣有些疲惫,可表情却很坚定:“组织信任我们,即使任务再艰巨,我们也要尽全力打好这一仗!”

第二天。

他们还得知,有两个厂也向组织申请,如果红旗厂不敢做,那他们愿意挑这个大梁,担这个责任!

听到这个消息。

林巧枝摸摸嘭嘭跳动的心口,好像有激颤感蹿过。

在这条伟大工业复兴的路上,永远不缺骨气和血性。

***

关于洽谈和签订合同的具体工作,并不由红旗厂完成。

地方单位,显然缺乏这种跨国合同的经验,也缺乏外汇相关知识。

大部分事宜由商务部和外交部的人完成。

只在最后,签订合同时。

林巧枝得知,这笔订单会预付4万元人民币的定金,如期完工,交货同时付清结尾款8万元。

也就是多谈出了2万元的差价!

林巧枝赞叹:“难怪不让我们去谈。”

胡清也是一脸咂舌:“开口就涨价两万啊。”

她这个一个月领38.29元薪水的人,想都不敢想。

或许是这个订单增长了信心。

林巧枝在工业展区转悠起来,热情的跟一堆“熟人”打招呼。

顺便在旁边蹭着听听看外商的采购意向,美其名曰:“多一个人多一份主意。”